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滴水湖浮游动物研究初报

上海滴水湖浮游动物研究初报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上海滴水湖浮游动物研究初报

王延洋;李晓波;吴波;吴琼;许夏玲;王全喜

【摘 要】在2006年2月~2007年2月对滴水湖进行调查采样,研究了该湖泊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通过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轮虫27种,桡足类10种,枝角类2种.优势种有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complex)、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in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 sp.),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不同.浮游动物生物量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7)002

【总页数】6页(P167-172)

【关键词】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优势种

【作 者】王延洋;李晓波;吴波;吴琼;许夏玲;王全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

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Q178.51

滴水湖位于上海市南汇区临港新城的主城区内,于2003年10月完成挖掘蓄水. 滴水湖呈圆形,最深处6.2m,平均水深3.7m,总面积5.56km2,占主城区面积的7%. 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工湖. 滴水湖作为新建的人工湖泊,承担着临港新城防汛排涝、置换水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对于塑造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地区小气候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查,为滴水湖的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图 1 滴水湖采样点分布

浮游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有机和无机能量交换、新陈代谢、演替更新、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保持湖泊生态平衡、组成食物链(网)和调节水体的自净能力均起着重要作用[1].同时,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和环境问题控制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水质监测方面,许多浮游动物种类越来越被认为是合适的指示生物而广泛应用[2].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

根据滴水湖的湖区特点,于滴水湖布设8个点(图1).

1.2 采样时间

分别于2006年2月、4月至2007年2月;每月中旬采样.

1.3 采样方法

1.3.1 定性样本采集

采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于水面以下作“∞”状拖动浮游网数次采集浮游动物,将浓缩于网头的水样收集于50 ml的标本瓶,用4%的甲醛溶液现场固定,以待镜检鉴定.

1.3.2 定量采集

用5L采水器于水面以下0.5m处采样,将水样置于5L采样瓶中,加入75ml的1.5%鲁哥氏液(Lugol) 现场固定. 实验室静置24h后,浓缩至200ml,再次静置24h,浓缩至50ml,加4%甲醛溶液保存. 定量计数前将沉淀样品充分摇匀,然后吸取1ml注入1ml计数框内, 在10×10倍的光镜下全片计数. 每个标本根据浮游动物密度重复计数3次,取其平均值. 轮虫类按近似几何图形获得生物体积,并假定密度为1,推算其生物量. 桡足类和枝角类的生物量是通过分别测量它们的体长,通常每种测量15个以上,然后根据体长体重回归议程换算[3]. 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均参照《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及

文献[4~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在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对滴水湖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9种,其中轮虫最多,有27种,占69%;桡足类10种,占26%;枝角类2种,占5%.

表 1 滴水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 间

060206040605060606070608060906100611061207010702累计 轮 虫

212249981552427桡足类33443223443310枝角类0000011100002总 计546671212121995739

由表1可以看出,种类数随着季节变化而增加,夏秋季种类多,11月份种类数达到最多,共19种;冬春季少,2006年4月份种类数最少,共4种.轮虫种类数随着季节变化而增加,11月份种类数最多,4月份种类数最少,从全年来看,夏秋季最多,春冬季最少;桡足类种类数全年变化不明显;枝角类仅在8~10月份有极少量个体发现.其中种类数最多的轮虫对浮游动物种类数季节变化影响最大,浮游动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与轮虫的种类数季节变化呈正相关.

2.2 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和重量生物量季节变化

图 2 滴水湖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与重量生物量季节变化

滴水湖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0~21350个/L,年平均数量为3485个/L;重量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48~18.67mg/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mg/L. 滴水湖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和重量生物量均是在2006年7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161个/L和14.09mg/L;2006年2月为最小值,分别为81个/L和1.37mg/L(图2).

由图2可知,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春季低,夏季7月份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秋季又有所上升.总体来看,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呈现夏季高,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 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数量生物量变化呈正相关.

在滴水湖浮游动物中,轮虫是数量生物量最多的类群,平均数量生物量为2751个/L,占78.9%;桡足类平均数量生物量为733个/L,占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21.0%;枝角类最少仅占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0.1%,仅在10月份有极少量个体出现. 各类群数量生物量季节变化见图3.

图 3 滴水湖浮游动物各类群数量生物量季节变化

由图3可知,在滴水湖中,轮虫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春季数量生物量最低,随后增加,夏季达到高峰,冬季降低;桡足类数量生物量一年中变化不明显,冬季略高于其他月份;枝角类仅在10月份中出现极少量个体.因此,轮虫数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滴水湖浮游动物各类群重量生物量季节变化较大(图4). 轮虫年平均重量生物量为1.73mg/L,占35%;桡足类年平均重量生物量为3.17mg/L,占.7%;枝角类最低,仅占0.3%.

图 4 滴水湖浮游动物各类群重量生物量变化

由图4可知,春季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由于轮虫和枝角类几乎为零,故春季重量生物量桡足类占优势;夏季7月和8月由于优势种轮虫的数量生物量大,重量生物量也因此加大,故夏季滴水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轮虫占优势;秋季和冬季的重量生物量由于桡足类数量有所上升,故桡足类占优势. 由此可知,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除夏季是轮虫占优势外,其他季节重量生物量是桡足类占优势.

2.3 浮游动物优势种

2.3.1 优势种种类季节变化

在一年的调查中,滴水湖浮游动物有以下5种优势种,其中桡足类1种: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轮虫4种: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complex)、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in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 sp.),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表2). 春季和冬季优势种为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而在夏季和秋季优势种以轮虫为主,且每个月的优势种都有所不同.

表 2 滴水湖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变化滴水湖优势种出现月份Limnoithona sinensis2006年2~6月,9~12月和2007年1月、2月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2006年7月,10月和11月Hexarthra intermedia2006年7月和8月Brachionus angularis2006年10月和11月Synchaeta sp.2006年12月及2007年1月、2月

2.3.2 优势种重量生物量

滴水湖优势种重量生物量与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季节变化见图4. 滴水湖优势种总重量生物量2.88mg/L,占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的58.80%.其中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complex)、疣毛轮虫(Synchaeta sp.)、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in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分别占45.43%,29.30%,12.43%,8.12%和4.72%. 由此可知,中华窄腹剑水蚤重量生物量在优势种重量生物量中占优势,且在全年均出现,因此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为滴水湖的代表浮游动物.

图 5 滴水湖优势种重量生物量与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季节变化

由图4可知,在春季浮游动物总重量生物量是由单一优势种即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占优势,而在夏秋冬季则是由2种或以上优势种重量生物量占优势,并且优势种重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

3 讨 论

滴水湖作为新建的人工湖泊,浮游动物种类数夏秋季多,春冬季少;数量生物量和重量生物量均是在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二者变化成正相关;季节不同浮游动物优势种种类不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在滴水湖常年出现,为滴水湖的代表浮游动物.

与其他湖泊、水库相比较,浮游动物夏秋季种类多,春冬季种类少的特点相同,然而种类丰富程度上不及其他湖泊. 与疏浚后的杭州西湖[11]相比,轮虫种类数相差不大,枝角类比西湖要少一些;与贫-中营养型的千岛湖[12]相比,轮虫、桡足类以及枝角类的种类数远远不及千岛湖. 因此,滴水湖的浮游动物多样性不及一些湖泊和水库.

与外围引水源大治河相比,种类组成上均是以轮虫为主,每个月的浮游动物种类也很类似;夏季和秋季滴水湖的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高于大治东闸,春季和冬季要低于大治河. 从优势种来看,滴水湖的优势种不仅与外围水系大治河完全不同,而且与大多数湖泊和水库的优势种均有所不同.外围水系大治河的优势种与常见种大多属于耐污种、中污带指示种或多污带指示种: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等[13],上述种类在滴水湖夏季、秋季为常见种,在其他季节为偶见种.

浮游动物个体数量生物量作为表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生物量指标之一,小于1000个/L为贫营养型,1000~3000个/L为中营养型,大于3000个/L为富营养[14]. 滴水湖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生物量为3485个/L,由此可知,滴水湖水质处于富营养状态.

致谢: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得到南汇区水文站的帮助;种类鉴定得到比利时皇家自然研究院Hendrik Segers博士的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金相灿, 刘树坤, 章宗涉, 等. 中国湖泊环境(第一册)[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5.

[2] 沈韫芬, 蒋燮治. 从浮游动物评价水体自净化效能[J]. 海洋与湖沼, 1979, 10(2): 161-173.

[3] 章宗涉, 黄祥飞. 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4] KOSTE W,SHIEL R J. Rotifera from Australian Inland Waters II Epiphanidae and Brachionidae (Rotifera:Monogononta) [J]. Invertebr Taxon, 1987, 7: 949-1021.

[5] KOSTE W R. Die radertiere mitteleuropa[M]. Berlin: Borntraeger, 1978.

[6]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7] 蒋燮治, 堵南山.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8] 沈嘉瑞, 戴爱云, 张崇洲, 等.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9] NILSSEN J P. The Need for a Process-orientated Approach[J]. Hydrobiologia, 1984, 113: 231-242.

[10] ORTELLS R, GOMEZ A, SERRA M. Coexistence of cryptic rotifer species:ec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ation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J]. Freshwater Biology, 2003, 48: 2194-2202.

[11] 李共国, 尉美方, 吴芝瑛, 等. 疏浚后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J]. 生态科学, 2005,24(3): 218-223.

[12] 李共国, 虞左明. 千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J]. 生态学报, 2002, 22(2): 156-162.

[13] 孙刚, 郎宇, 房岩. 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44(4): 663-667.

[14] 窦素珍, 喻宗仁, 李东元, 等. 山东省东平湖浮游动物与富营养化防治[J]. 重庆环境科学, 2002, 24(2): 58-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