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海上日出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nǔ lì dài tì xiānɡ biān zǐ sè ( ) ( ) ( ) (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转眼睛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 ) 2.指周围的世界。 ( ) 3.光彩耀眼。 ( ) 4.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 ) 三、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透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答案】
一、 努 力 代 替 镶 边 紫 色 二、1.不转眼 2.范围 3.夺目4.奇观 三、
范围 亮光 透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
转( ) 刹( ) 范( ) 镶( ) 辨( ) 芒( ) 传( ) 杀( ) 犯( )箱( ) 辩( ) 忙( ) 二、选词填空。 壮观 奇观
1.这不是很伟大的() 吗?
2.用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云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答案】
一、(转动 ) (刹那 ) (范文 ) (镶嵌 ) (分辨) (光芒 ) (传来 ) ( 杀死) (犯错 )( 箱子) (争辩) (忙碌 ) 二、1.奇观 2.壮观
三、1.一片片云被太阳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2..转眼间一道云霞出现在了天边。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布满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了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孩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在一条街道的拐弯处,他看到很多人。原来他们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木炭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送到集市上去卖。
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大批新树苗,几年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获悉:________。 ②盎然: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短文中一组相互照应的句子。 (3)“森林庄园”为什么能再度绿意盎然?
(4)读了短文,你怎样理解“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这句话? 【答案】 (1)知道,得知;浓厚的样子,文中指庄园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 (2)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3)因为保罗听了外祖母的劝告,没有再继续消沉下去,看到了存在生活中的希望,想到了拯救庄园的办法,使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4)生活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中不再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希望,你的眼睛不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你的内心充满失望,心灵不再有活力,只要你能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就能发现希望,你的心灵就不会荒芜!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1)①知道,得知;②浓厚的样子,文中指庄园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 (2)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3)因为保罗听了外祖母的劝告,没有再继续消沉下去,看到了存在生活中的希望,想到了拯救庄园的办法,使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4)生活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中不再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希望,你的眼睛不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你的内心充满失望,心灵不再有活力,只要你能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就能发现希望,你的心灵就不会荒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笨童年
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我七岁才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思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有一天,我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把碎片扫在客厅,搬张小凳老老实实地坐着等。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
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上了三年级,也许由于智商有限,成绩一直不大理想。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
于是我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结果却从二楼摔了下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半个月以内,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离。
出院以后,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必须由父亲背着去上学。我趴在父亲背上,不喜欢的学校变得亲切又美丽。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我把成绩单递给父亲。父亲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母亲接过成绩单,那一瞬间她眼里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________ 清楚——________ 颤动——________
(2)文章开篇说“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来表现自己的“笨”。
(3)“我”原来是个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可是后来却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________。
(4)你有让父母骄傲的事吗?用简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答案】 (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思考:思索、考虑。根据其意思,思考的近义词可以是“思索、考虑、沉思、琢磨、揣摩 、思量、推敲、寻思”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清楚:清晰,明白,有条理。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叙事要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故答案为:(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课外阅读。
蛇与刺猬
①蛇一逮住青蛙,总是用它藤蔓般的躯体,把青蛙团团缠住,然后张开它那极大的嘴巴……
一天,蛇遇到了刺猬,它又故伎重施。刺猬顿时蜷缩起来,有意地听从蛇的摆弄。只是在蛇把刺猬缠到紧得不能再紧的时候,刺猬一下使劲张开了它周围的尖刺,刺穿了蛇的躯体。蛇再也无法逃脱,最后成了刺猬的美餐。
②蛇在临死的时候,痛苦地说:“我这是活该,竟______________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故伎重施: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指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手法、欺骗、诡计、卑鄙狡猾的计策或计谋)。文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办法来对待刺猬。 (2)用相同的眼光
(3)省略了蛇吞食青蛙的内容。
(4)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词语解释的能力。故伎重施,故:旧的.伎:伎俩.比喻老花招再重复一次。文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办法来对待刺猬。第二题主要补充课文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蛇这里用相同的眼光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蛇吞食青蛙的内容。读了这篇短文,我们要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点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从阅读中这则寓言的含义,这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漂着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象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2)短文按_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答案】 (1)比喻句: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2)季节
(3)春:生机勃勃;夏:热闹非凡;秋:丰硕诱人;冬:安静、纯洁。
【解析】【分析】(1)比喻句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而拟人句是把 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再结合课文即可得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每段的开头是春夏秋冬,所以短文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去描写漓江的景色的. (3)本题考验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这句话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了。
故答案为:(1)比喻句: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2)季节
(3)春:生机勃勃;夏:热闹非凡;秋:丰硕诱人;冬:安静、纯洁。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的能力。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看尘埃飞舞
在非洲,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jiān jiàn)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捕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xuān xuàn)染得更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sǎn sàn)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有博大胸襟。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chǔ chù)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选自《科海故事博览•智慧》2010年第5期)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黑白相间(jiān jiàn)________ 渲(xuān xuàn)染________ 散(sǎn sàn)射________ 一无是处(chǔ chù)________
(2)“黑白相间”的意思是________。像这样含有反义词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尘埃有哪些作用呢?在文中找一找,写出来。 (4)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 (1)jiàn;xuàn;sǎn;chù
(2)黑色和白色一个隔着一个地交替出现;举足轻重;左顾右盼
(3)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存在就是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存在之理;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和字义确定其读音。
(2)黑白相间的意思是 黑色和白色一个隔着一个地交替出现 。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与它相同词语即可。
(3)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4)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jiàn;xuàn;sǎn;chù;⑵黑色和白色一个隔着一个地交替出现;示例:举足轻重;左顾右盼;⑶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⑷存在就是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存在之理;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2)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进行填写。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感悟。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7.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8.
善良的孩子在成长
卢海娟
①住在乡下,最爱的,就是篱笆附近那些老瓜瓢。
②老瓜瓢是邻家孩子栽下的。那是个细瘦的男孩,叫小伟,和70多岁的老太太生活在一起。老太太是他母亲的姥姥。
③小伟的父母曾是最不和谐的一对儿,半夜三更也会打斗起来。终于,小伟8岁时,两人离了婚,却继续拿孩子互相折磨——他们谁都不肯把这个孩子带在身边。
④小伟就在父母惊心动魄的婚姻大战中打发他的童年时光,更多的时候,他是被古稀之年的太姥姥牵着的。也许是太姥姥见惯世事风云的淡定感染了他,他( )被父母遗弃,( )并没有染上忧郁情绪。
⑤春天,太姥姥在园子里种菜,小伟也在篱笆边上忙活。他找来一把老瓜瓢的根,每条根大约有铅笔粗细,尺把长,乳黄色。他吃力地挥着锄头,把那些肥美的根埋在土里。 ⑥不久,老瓜瓢真的发芽了,在篱笆墙那边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三年之后,连我家靠近篱笆处也长了大片的老瓜瓢,不知不觉中,它们就开辟了大片的疆土。
⑦小伟上学了,我仍然会在园子里遇见他。春天,他会把老瓜瓢的嫩芽当成可口的小零食。老瓜瓢不在乎这些,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见小伟吃得津津有味,我也试着尝了一下,一种微甜的野香立刻征服了我的舌头。 ⑧夏日里,老瓜瓢开花了。小伟告诉我,那淡紫的花蕾也可以吃。的确,那成串的丁香一样的花蕾,微甜之中带有浓郁的蜜的芳香,让人迷醉。老瓜瓢的花开得整个蔓上都是,吃也吃不完。
⑨小伟的父母各自有了家,又各自有了另外的孩子。有时,小伟会和我说起他那两个妹妹,满含爱意,那种来自本性的纯真与善良,常常让我感动得几乎流泪。
⑩我把对小伟的同情藏在内心深处——他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达观,令我觉得同情倒是一种玷污。
⑪有一次,我因为生病在家休息,意外地发现小伟没去上学。他依偎在太姥姥身边,两人
相对无言。原来,他没钱交书费,老师责令他回家拿钱。
⑫叹息之余,我替小伟交了书费。小伟很高兴,说父母拖欠的抚养费一到手,立刻就来还我。好一个让我感动、怜惜的孩子呀!
⑬( )被我们吃了嫩尖,又吃了许多花蕾,秋天,老瓜瓢细瘦的蔓上( )结满了果实。果实越长越大,通体翠绿。等到寒霜降临,老瓜瓢枯黄的蔓上纺锤形的果实便变黄、开裂。那时,放学后,小伟常常待在园子里,把老瓜瓢的种子放飞——那是些有着白色种毛的小家伙,它们像蒲公英的小伞兵,在深秋的日子里快乐地飞舞。
⑭那是小伟最快乐的时刻,他仰望天空,撮起嘴唇用力地吹那些细小的种子,让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或许,每一个小伞兵,都载着这个命运多舛(chuǎn)的少年飞天的梦想。
⑮只要有梦想,再贫瘠的土地也会有收获。后来,太姥姥去世了,小伟也离开乡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⑯再见到小伟时,他已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他仍然温厚、善良,对我当年的帮助念念不忘。那一天他专程来看望我,顺便看看乡下的老瓜瓢。他跟我说,老瓜瓢其实还有另外的名字,叫作上天梯——不错,善良不会因苦难而泯灭,厄运有时正是勇者登天的梯。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17期,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你如何理解句中的“痴长”?
3.文中的小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有人建议把文章标题改为《老瓜瓢》,和原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成长的认识。
1.虽然……但是……
尽管……仍然……
2.“痴长”是努力生长的意思,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瓜瓢旺盛的生命力。老瓜瓢被掐了尖还在“痴长”,暗示小伟虽然遭遇了不幸,但在努力成长。
3.小伟遭遇不幸却从容达观、温厚善良、知恩图报,他有梦想、肯努力,终于成长为有为青年。
4.示例一:我喜欢原标题,因为原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标题。因为本文用老瓜瓢和老瓜瓢的生长过程,来象征小伟和他的成长历程。改后的标题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更含蓄,意味深长。
5.示例:人随时会遭遇不幸,但只要坚强、乐观、努力,就会不断成长,走出逆境,收获成功。如文中的小伟,虽然从小离开父母,生活在孤独和困苦中,但他自立自强,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9.
温暖的小刀
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握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疚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
来呢?
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1.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温暖的小刀”?
2.从女老师留意女孩、裁剪纸片等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老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隽永而生动,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5.假若你是那个女生,考试结束后,你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小刀是冰冷的,但因为有一颗爱心,小刀也是温暖的,温暖着残疾女生的心。 2.细心,关爱学生,充满爱心和理解,和蔼可亲。
3.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老师裁剪纸片很细致很认真且态度很慎重,表现了女老师对残疾女生的关爱。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4.示例: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的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意对即可) 5.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