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泸沽湖旅游开发策略(2)

泸沽湖旅游开发策略(2)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中国旅游报/2004年/02月/16日/

泸沽湖旅游开发漫谈(下)

魏小安

󰀁󰀁五、细分市场持续发展

目前来说,泸沽湖的第一个市场是西昌;第二个市场是成都;第三个市场是四川;第四个市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假定一年吸引5000个度假客人,每个人在这儿住6天,就是三万人次,这是有质量的三万人。比如把我刚才说的场是云南。但我不赞成以地理距离划分市场。因为它贬低了泸沽湖的惟一性,而且这种近距离的市场花费额是有限的。

泸湖未来的市场:第一,从观光的角度来说,目标是国际观光,要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因为这种惟一性是国际品牌,国际品牌就有可能打开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欧美市场在文化学、人类学方面具有基本素养,这个市场完全是可以打开的。这个市场我们始终没有做,但也有好处,就是有一种神秘感,按照我们目前市场圈,分成一圈一圈来对应,来一批客人破坏一次,这种破坏还不完全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文生态的破坏。可是如果我们的主攻目标是国际市场的话,这些人有素质,他知道怎么尊重当地文化,这种尊重感本身就会提升当地人的自我尊重感,就使摩梭文化的延续和保留成为可能。如果太多人怀着猎奇甚至是猎色的心理去,能搞好吗?如果把走婚制理解为可以胡来,这是对摩梭人的侮辱。可是旅游者你挡不住,弄来弄去很可能演变成一种畸形的商业模式,这种畸形的商业模式一旦延续下来了,就彻底毁掉了。目前国内市场还有待培育。如果一开始就把观光定位在国际市场,对当地文化的保留和延续有很大好处。不要求多,比如一年一万到两万,每个人在这儿花500美元,这不是500万美元的收入?这比我们来10万人,每人花500块人民币从效益上来说也好得多。

第二个市场就是度假。现在开发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应该开发国内的度假市场,

统统加在一起,这两个市场人数不会太多,可是花费额保证了。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往下走,来30万人就可以把这里毁掉。来30万人自然就会形成商业化模式,来了之后看这看那,晚上是歌舞晚会,大家跳跳舞完了。第二天就往回返,这是一个广种薄收的模式,我们得精种厚收。国内观光到一定的时候有必要控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九寨沟是提高门票价格,但九寨沟还只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泸湖湖则需要保护更脆弱人文生态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国内观光的流量,扩大国内度假的流量,扩大国际观光的流量。

第三个市场就是要形成一个国际人类学的研究基地。这个市场很小,这是一个专家性的市场,专家性的市场主要靠国内的专家来开发国际专家。它的好处是提高文化品位,使惟一性更加突出。这个市场可能一年就是一二百人,来一个专家可能在这儿一住三个月。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我们可以召开一些国际性的研究会议,召开一些国内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提高知名度。这个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是一个魂,然后国际观光国内度假两个轮子一起转。

六、产品组织和空间结构

(一)文化保留。基于内在的矛盾,将来文化的保留很可能就是一种商业化的保留方式,如果没有商业化的保留方式可能一点都保留不下来。摩梭文化的延续和保留完全取决于它的封闭条件,没有封闭的条件就没有摩梭文化。现在我们所有地方面临的都是开放性的环境,

这种开放本身就使摩梭文化的保护成为不可能,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家知道客人要什么,我们应该保留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反而能够得到一种保留,但是这个保留不是最理想的保留,最理想的保留是不可能的。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可是由于有旅游者前来,他就珍重自己的文化,就保留它的吸引力。文化的保留最终可能就是这么一种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商业化保留的方式之下,不断提高它的学术水平,外界没有隔离,出了大研古城就是一堆破楼,包括很高的楼,什么马赛克墙、玻璃幕墙这些东西,反差太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大研古城的价值。泸沽湖现在还没有这么搞,如果这么搞也是死路一条,所以,要求应该非常严格。

(三)新建项目。从度假的角度来说,我们得搞一两个真正符合度假需求的宾馆,主要对应国内的度假市场。建筑形式毫无疑问应该是民居形式,体量不能过大,楼层不能过高。按照国际度假宾馆的内容和经营方式来搞,让人一不断提高它的文化内涵,使当地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使外来者尊重当地的文化,对其采取平等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模式。所以学术研究一定要提前,意义不仅在于学术第一,更重要的在于下一步市场开发和经营。

(二)发展模式。现在沿湖搞了很多客栈,这些客栈给人一种大兴土木的感觉。这些客栈都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不适合外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卫生间,没有卫生间就没有居住条件。所以,客栈不能再搞了,甚至在一个阶段之内不能再搞了,对现有的这些客栈需要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是开发商应该投入的一个重点,改造也很简单,就是增加卫生间。另外隔音太差,蚊虫横飞,都不符合城里人的习惯。类似这样的问题都需要解决是小事,实际上是大事。另外有些客栈正往洋方向发展,必须得制止。比如说客栈修得挺好,大家一爬是铁栏杆,那叫不伦不类,尤其是新修的饭店都有这个问题。

我看了一下,第一差的房子是邮电局,那是一个公共场所,外边贴着白瓷砖;第二差是邮电局旁边有一排小商店;第三差的就是学校,很新的学校,都在追求城市化的结果,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环境。那个小广场给人的感觉不错,我觉得还是挺有味道的。看就是看这些东西,追求的也是这样的文化氛围,如果看只是看一个新建的不伦不类的小城镇,辛辛苦苦干什么去?但是这些东西当地人现在还不完全理解。我看了半天,我觉得当地人实际上就用丽江的模式套。丽江我很不赞赏的就是丽江的大研古城和

进去感觉很有味道。那些客栈主要满足国际观光,国际观光的客人会直接住到老百姓家里去,住到这些民居式的客栈里去。而且欧美客人最注重的是有没有味道,有没有文化内涵,有没有差异性。

同时应该建一个摩梭文化研究中心。

接待国际国内的专家,可以提供研究条件。从的角度来说,保持适度的供求平衡,甚至是适度的供不应求,对长远经营和总体效益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会达到大家觉得到泸沽湖去一趟,不是一个普通的旅为,而是一个很神圣的旅为,这种感觉就不同了。如果大家觉得到泸沽湖就是去猎奇,去了以后,也不让我走婚,我来干什么?摩梭文化研究中心还应该有一个功能,就是所有旅游者来了也到那个研究中心去参观,先跟你讲什么叫摩梭文化,把这个事讲透,告诉他们如何尊重当地的风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一个教育旅游者的任务。

(四)搞好景观路。路修好了,沿途要铺山石,这些山石都是现成的,路的左边是悬崖森林,路的右边有的地方突然一块石头立在那儿,在这些石头上要做点文章,要做一个总体设计,260公里要做一个总体设计。可以在上边搞一点摩崖石刻,刻一点图案,刻一点文字,让人开车过去的时候就觉得,离开西山就进入景区了,而不是到了泸沽湖才算进入景区。既有景观的多样性,也有文化的多样性。比如说这一段是彝族,这一段的摩崖石刻突出的就是彝族文化,下一段可能是另一个什么民族地区,再突出这

个民族文化,包括他们的文字、图案,纳西族的东西我都可以弄上去,快到泸沽湖的时候,就突出摩梭文化,这样一路走下来,看山景,看摩文石刻,一路不觉得枯燥。否则,可以想一想,五小时的路程是很枯燥的。一个观光旅游者,度假旅游者、国际观光者他们的参照系是什么?是国际性的标准,他不会觉得你这条路很好,可是如果在沿途都能看见很多景观,感觉就不同了,这样的事情花不了几个钱,可是设计要到位,要有文化,要让大家觉得有意思。这条路有不行。湖的旁边就是村寨,湖岸是自然的湖岸,湖坡是自然的湖坡,然后把它绿化好,这片土地将来还有发展余地,这样,各个沿湖村寨的价值都提升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这块土地肯定要升值,现在先不理它。

现在修路,必须遇村绕村,遇山上山,从而形成一条环山路。这条环山路,第一,可以避免我刚才说的那些弊端,而且可以给下一步的发展留出充分的建设用地来;第二,在环山路上看这个湖景更漂亮。没有一定的高度看不到泸沽一些地方景观是不错的,所以建议趁路还没有完全修好,在有些地方设一些观景台,观景台就得有停车的地方,停车的地方也不必太大,停一停,看看景,拍拍照,使大家把艰苦之旅变成一个愉快之旅,变成了一个欣赏之旅。

另外,沿途还得修几个厕所,厕所得按照国际标准来修。简单的说八个字:分坑、有门、不臭、收费。我们要从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出发,进一步把它提升到一个文化层面。

一路上我很注意观察周围的景观,好多景致确实不错,如果把这些景致挖掘出来,把60公里的路变成一个景观路,大家就不枯燥了,这样的话,到了泸沽湖就是一个高峰。一路行来,随着景观的变化,就能使人产生大西北的感觉,大西南的感觉,的感觉,甚至有的地方有江南的感觉。尤其是过了指示牌,往那边行到50公里,然后,过了那个牌子之后泸沽湖65公里,过了那个牌子之后,感觉是渐入佳境。(五)解决景区小交通。环湖路不能修。因为:第一,湖边修的这条路是一条连接川边的干线,卡车、汽车什么车都得走,就把整个景区的氛围破坏了。第二,汽车的尾气一方面污染湖水,一方面污染生态。第三,这条路修完之后,所有村寨的价值都降低了。因为现在村寨的房子离湖很近,如果总有干线汽车来来往往,这房子就没法住了,当地人的环境质量要下降,接待质量也要下降,所以整个沿湖村的所有价值都下降了。第四,从深层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湖滨的土地是最值钱的土地,我们现在把最值钱的土地拿出来修路,赚不到钱,这显然

湖的美,如果紧挨什么也不看到。其他的线可以不改,就是遇村遇山必须得调整。如果把它修成一条环山路,而不是一条环湖路,环境保住了,土地升值了,何乐而不为呢?真正的资源就是土地,所以将来的升值应该在的手里。同时,整个的文化氛围也保住了。现在这个思路是一个城市公园的思路,不是一个旅游区的思路。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如果坚持把环湖路修下来,就等于把泸沽湖一劈两半,泸沽湖的价值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反正我不会再去了。而且我会宣传这地方没得看。这个问题必须提到原则的高度。即使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这条路也不能修,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更不能修。如果从保护的角度,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案就是遇村绕村,遇山上山,修成一条环山路,直接成本肯定比现在要高,可是从长远发展来说,肯定比现在这个状况要好得多。修一条滨湖的小路我都不赞成,滨湖就应该是自然状况。应该是一个什么格局呢?是随着这条环山路,有一些支线下到村子里,然后从村子里漫步到湖畔,这就是自然状态。如果修一条滨湖小路,你就把自然形态破坏了,客人觉得你这儿一览无余,反而没意思了,美学境界是曲径通幽。如果从环山路下到村子里,村里的道路是需要整治的,这种纯自然的状态路不行,得弄一些石板路等。客人住在村里,然后漫步到湖畔,湖畔完全是自然状态,是鲜花、芳草,这是什么感觉?现在这条路一修,湖畔都不能呆了,没有一点余地。

(六)跳出泸沽湖看旅游。我们希望客人在

这儿住的时间长一点,内容就需要更丰富一点。比如访问摩梭家庭,这是一个必备节目,但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访问,所有的家庭都访问,就保不下来了,等于说我们定的点就作为商业化的点。可是客人要在这呆三天或者呆五天,需要什么内容?有一些内容就需要跳出泸沽湖的圈子。可以组织客人划竹篷船,在湖边让你钓钓鱼,这是一个消磨时间的方式。然后访问岸上的家庭,到经堂去看一看黑喇嘛念经,每个项目也就半个小时,其他还能干什么?要想使河段不错,这些河段可以搞漂流。景观很好,水的情况也不错,到夏天水量更大一点,形成一个有惊无险的状况,漂流可能是一天或者半天。再比如说组织客人徒步登山,类似这样的节目尽量多挖掘,产品的组织就非常丰富了。最基本的节目就是要给大家讲摩梭文化,不是导游简单讲一讲就行了。还要教育旅游者必须要尊重摩梭文化,类似这样的节目组织一下,三到五天的内容很丰富。现在一说就是一日游两日游,光强调一日游两日游,这还是观光型模式。客人住三天,就得有三天的内容,想住五天,就得有五天的内容。所以,一方面要对当地资源进一步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包括转湖等。客人住的时间长,就组织客人转一次湖,转一次湖可能就是一整天的时间,是健身,也是当地的民俗。组织一些人表演怎么转湖,表演在转湖过程中都有什么仪式。很多手工业产品也可以搞。手工业产品可以让客人参与,一起来制作,比如花腰带就是类似的东西。这样就使客人在这儿不觉得累,同时活动内容又很丰富,还可以学到很多文化。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沿途有些

总体来说,有很多矛盾也有很多困难,但核心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围绕着这个发展模式来设计产品,来组织节目,来开拓市场,打出品牌,这个品牌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惟一性的品牌,不能把它看低了,如果把它看低了就等于自己在糟蹋自己。不把它看低了就得把它做高,就是做成国际性的模式来。不要有人越多越好的概念。如果管理者、开发者、经营者都是󰀂客人来得越多越好 这个思路,泸沽湖的前景堪悲。可是要转化一下发展模式呢?真正把这个国际惟一性的品牌打出来,前途无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