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设高考讲座
科学文章阅读
一、基本认识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
社科类文章以阐述、论证社会科学研究及成果为目的,它的基本内容为观点和材料,它的主旨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或态度。
由于社科类文章的阐述论证性,社科类文章近似议论文或阐述性说明文,议论和说明是这类文章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阅读这类文章,应该树立起“抓问题——寻材料——追结论”的意识,才可以迅速入文,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以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思辨性为主,但又因为它涉及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性、人文性,它的语言就又具有一定的活泼性、情感性乃至艺术性,所以阅读此类文章,应该具有较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既会抠概念、追逻辑,又能领会含蓄语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具备考纲要求的理解词句,分析内容乃至推断、想象的能力。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高考试卷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科研成果。
它的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这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它的构架。自科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高考自科类文章的阅读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字为媒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词语理解题的常见考查类型有判断给概念所下定义是否正确,判断对词语所作的解说是否准确等。四个选项从种类、范围、数量、功能、成因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组合信息,涉及的信息可能分散于原文多处。
句子含意理解的四个选项通常针对句子涉及的对象、范围、性质、原因、结果、方式、态度与意向等方面设题。
词句理解设题迷惑点常在于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变换句子修饰、限定成分等等。因而解答这类题,需要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题干及各选项回原文相关信息区间仔细比较和辨别。 二、应考准则 (一)树立一种观念
就是:科学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作科学文章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仔细。科学文章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于选文,但往往在极其
1
郭建设高考讲座
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正是正确表述;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极其相似,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窜改,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丝毫的马虎、大意也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 1、整体把握
科学类文章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弄清楚文章说的是什么原理或者什么事。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阅读原则: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明确以下问题——
①文章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或介绍了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 ②总的观点倾向怎样。 2、理清结构
科学类文章考查的是短时记忆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提取与判断能力,文章的内容往往较专业,读起来有点费劲。要想准确而全面地提取信息,我们就要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阅读时养成标注每一段段意的习惯,只有准确把握每一段的内容才能做到信息不遗漏。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找到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
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点无非是偷换概念、信息错位、扩大或缩小词义、无依据推测等,如果能在原文中找到与题中的每一个选项对应的语句,选项的判断就轻而易举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考题特征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题选项的编写状况,即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面”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如2006年四川卷第5题A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而原文是说它“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犯了以“面”代“点”的错误。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如2006年江西卷的第8题A项,不是ATP和荧光素发生反应,而是ATP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发生反应。
2
郭建设高考讲座
3、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如2006年辽宁卷第9题B项说“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而原文中并未这样认为,属于无中生有。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已经”、“将要”等词,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如2006年全国卷1第7题D项说“‘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的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5、在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B项“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就属于颠倒了因果关系。 四、求解三法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词语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清晰,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2、事理分析法。要注意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考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先排除两项,再对剩下的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
3
郭建设高考讲座
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 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
4
郭建设高考讲座
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