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习。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近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习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这个练习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2、字字句句不放过,语言应往规范引。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