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曲曲直直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情感领域 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难点 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教法 学情推测 演示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学生会感觉线很简单,但真正用各种线条组合成一幅画会很困难。 重点 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学具准备 绘画用具、剪纸用具、彩色线等材料。 预习学案 收集各种质地、造型的线材,感受曲直线的不同视觉效果。 累计课时:1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学案 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曲’与‘直’。”(教 师板书“曲曲直直”。) 师:“在课前老师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线条 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课件《线的认识 与表现》,了解直线与曲线的类型及它们给欣赏课件。 人们的感觉。 教师小结:线的种类大体有直线和曲线两 类。直线有:垂直线、平行线、斜线、折 线和交叉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小组交流讨论直线与曲线的类型及它螺旋线等。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们给人们的感觉。 出示范图。山涧流泉的照片、岩石图。指 导学生欣赏图中不同的线条。 欣赏范图。 交流感受:山涧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霍克纳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许多水平的优美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线,水平线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的感觉;而另一幅岩石图,挺拔的直线螺旋线则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的感觉。 觉。规则的曲线、使人感到明朗、整齐圆 滑有序;自由曲线则显得活泼、优美、生 动、柔和。 师:你们也带来不少曲与直的物品,互相直与曲物品展示。 观察、细心触摸、再跟同组的同学介绍,学生分组介绍,讨论。 一起感受一下,特别要讨论一下这样的直 或曲的物品带给你什么感觉。 师:用你们手中的材料,想一想可以组成学生分组作业。 什么样的作品? 教师辅导。 作品讲评,评出有创意的作品。 指导学生用线材制作简单的立体构成。 板书设计 直线有:垂直线、平行线、斜线、折线和交叉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
作业展示。 环境收拾整理。 课题 平平稳稳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理解对称或匀衡的原理,找出我们周围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运用物体的对称或均衡原理,通过剪纸、拼贴、绘画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 情感领域 重点 理解感受物体的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 重点难点 难点 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对均衡的感受。 教法 学情推测 演示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学生很容易理解对称,但对均衡理解起来比较难,很多不理解。需要下大力气讲解。 学具准备 水彩笔 油画棒 彩色纸 剪刀 胶水等。 预习学案 累计课时: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学案 导入:用投影仪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 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造型有什么特点? 欣赏图片。 说出图片中的物体造型的特点。 师小结:对称、均衡的物体给人以庄重、 严肃、整齐、平稳的感觉。 引导学生感受均衡:中心线两边的图形、 色彩虽不相同,但在视觉上有平衡感。 区分均衡的或对称的图形。 均衡的作品是怎样保持画面平衡举例:一棵树、一篮水果,它们的左右不讨论:一定对称,但视觉上看去是平衡的。教材的。 中的《镜前的少女》、《组合橱》等都是给 人的视觉上以平衡感,所以它们看上去是 平稳。图片《大海上的船》,海面上船有的 大、有的小,画面左边一艘大轮船,右边 有远近三艘小船。画面左右不对称,但视 觉上看是平衡的。 小组个别同学汇报小结。说出3种以上小组讨论: 请同学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 物体是对称或均衡的。 师小结;这些对称的或给人以平衡感的物 体、图片,都给人平稳、庄重、整齐的感学生作业。 觉。 作业布置:我们可以用绘画、剪纸、拼贴 等方式完成一幅表现对称或均衡感受的作 品。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俩人合作完成。 学生按常规做收拾、整理工作,教师稍用筒状的物体,做立体对称的作品。 也可用摄影形式来表现均衡。 加指导。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称 点对称 均衡 教后记 本课首先通过欣赏来提升学生对平衡和对称的视觉感受,同学们也能通过欣赏与感受从生活中提炼出相关事物。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有对称或均衡感受的作品,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了解到构图的均衡,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视觉感受。不足之处:学生表现平平稳稳时对称图形表现得较多,作品类型有些单一。
课题 感受声音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周次 认知领域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教学目标 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操作领域 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 情感领域 从音乐中吸取灵感,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 重点 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重点难点 难点 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通过欣赏各类风格的音乐,希望孩子们能够大胆地描述出自己的感觉,学情推测 同时通过引导,把这种音质感觉转化为视觉传达,通过作业能够看出孩子们丰富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表达能力。运用了各种线条或者图形进行创作。希望孩子们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学具准备 绘画工具。 预习学案 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抽象画作品。 累计课时:1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学案 选择节奏轻柔的轻音乐和节奏强烈的迪斯 科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师:听了这些音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 样的情景和画面。 师小结:轻音乐感觉柔和、优美、甜润、谈自己听到音乐之后的感受。 流畅;迪斯科音乐感觉坚硬、热烈、紧张。 启发视觉表现。 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把这种感觉用线来表示,哪些线 感觉硬,哪些线感觉柔软? 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问题。 总结:直线有硬的感觉,曲线使人感到柔 和,用线表现节奏如同音乐的节拍,有上 下、强弱、长短、起伏变化。由线组成的 形有几何形和自由形,通过点、圆、方、 三角等基本形,产生规律的运动节奏。 欣赏图片,谈感受。 出示各种类型及色彩的图片和艺术作品, 提问:它们使你想到了哪一种类型的音 乐? 学生作业。 作业:闭上眼睛听音乐,根据乐曲节奏想 象出现的图形,也可以根据乐曲中的乐器 奏出的乐音创造符号进行表达,符号需有收拾与整理 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变化。 启发学生可选择各种方式和材料来表达声音,如人体动作(舞蹈)、雕塑等。 教后记 这是一节很抽象的课,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多听不同的声音,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把声音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听了让人紧张、恐惧、烦躁的“噪音”。如摔碎玻璃的声音,刮胡刀的声音等。二是让人听了轻松欢快、舒畅的“乐音”。如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哗哗声。三是欣赏旋律(乐曲)。在第三部分,为了让学生对各种乐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又把它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让学生听旋律谈自己的感受并联想画面。如《蓝色多瑙河》,学生听了乐曲后感觉到曲子优美、欢快并联想到有许多人 跳舞的画面。这时候老师说出自己的听后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春天来到了多瑙河畔,这里的人们有的翩翩起舞;有的三五成群荡起小舟、扬起风帆,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在这时并播放美丽的风景图片,学生就像置身其中,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对音乐有了切身感受。二是让学生看图片联想不同类型的音乐。孩子们很兴奋、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十首不同的乐曲,激昂的、欢快的、低沉或轻柔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孩子们都感受到了。这时,我话锋一转,让孩子们知道:音乐感受不仅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用动作表达出来(舞蹈),更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接着让同学们欣赏一些学生的范画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抽象画的内涵,进而用抽象画的形式来表达、描绘自己对声音的感受。 这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课件设计不太合理,课堂上有些忙乱。说话语速有点快,表情语气不太适合低年纪的学生等。注意小细节,抓好小细节,是一堂好课不可缺少的要素。
课题 迷彩服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2 周次 认知领域 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学习几种制作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情感领域 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 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重点难点 难点 色彩的搭配。 教法 学情推测 演示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这课孩子们一定很喜欢,希望他们能把作品创作成功,而不是乱涂画。 学具准备 拼贴材料,如广告纸、糖纸等,绘画工具、剪纸工具。 预习学案 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选用不同的绘画工具。 累计课时:2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学案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战士穿的 迷彩服吗? 出示迷彩服的图片。 学生观察迷彩服的色彩及图案。 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经过长期的进化, 身上形成了跟周围环境接近的图案和色 彩,就象一件件的迷彩服。 展示欣赏各种有斑纹的动物图片。 欣赏各种动物图片。 欣赏课本上有斑纹的动物图片。说说你喜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这个动物身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上有什么样的斑纹,外形有什么特征。 你准备为哪些小动物设计迷彩服? 演示几种设计制作方法。 A、运用点、线、面画动物身上的斑纹。 B、用纸蘸颜料印动物身上的斑纹。 学生分组并讨论。 学习几种制作技法。 C、用纸对折,一半涂画你喜欢的几种颜 色或花斑,另一半镂刻出动物的外形,然 后把纸合上,制作完成。 小组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还有其它的什么制作 方法。 教师辅导。 表扬优秀作业。 学生交流后,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作业。 作品展示。 收拾与整理。 试着将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在其他一些方 面,如衣服、桌布„„看看你会得到些什 么意想不到的结果。 教后记 本课和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动物相联系,因此能够很好地描述出动物的外形特点。通过对几类动物鲜明的花纹特征的欣赏,加深了孩子们对动物外形的印象与理解,于是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自己作品。 课题 彩色玻璃窗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以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彩色玻璃窗镶嵌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掌握利用套色剪纸制作窗花的方法,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及 创作能力。 情感领域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颜色、材料来设计玻璃窗,在设计中,捕捉创作的灵感。 重点 掌握套色剪纸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套色剪纸来制作窗花。 重点难点 难点 玻璃窗造型的设计及镂空的技法运用。 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学情推测 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运用各种材质纸张及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学具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预习学案 上网查找世界各大教堂的图片。 累计课时:2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出示彩色玻璃窗镶嵌画图片。 引导学生从纹样、色彩上进行欣赏。 欣赏彩色玻璃窗镶嵌画图片。 学案 对彩色玻璃窗做简单的介绍:彩色玻璃窗说出这些图片的特点及给自己的感觉。 镶嵌画,早在罗马式时期就开始使用,一 般使用于教堂,公元13—14世纪又得到长了解彩色玻璃窗镶嵌画的历史及艺术足的发展。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特点。 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 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 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 目眩神迷,非常吸引人。 欣赏书本图片,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引出镂空这种表现我们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彩色玻璃窗? 方法。 师示范几种镂空的技法。 老师设计的这些镂空的图案都有一个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称,造型奇特。 共同的特点?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彩色玻璃纸你准备设计怎样的花形,什么样的花形用和画报展示出来,进行交流。 怎样的色彩适合? 欣赏范图。 展示一组窗户造型设计的图片,对学生在 窗户的造型上做进一步引导。 教师辅导。 学生作业。 展评作业。 用纸做成三角锥体或其他立体的形状或设展示作业。 计成小房子,然后镂空窗户,贴上彩色玻 璃纸。 收拾整理。 教后记 学生大胆运用彩纸设计了窗户的外形并进行剪贴,窗户的样式设计了不少并运用花纹进行了粘贴装饰。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设计的窗户上的花纹有些零碎,不够大方。
课题 我的同学 课型 造型 表现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熟悉人物结构,知道人物的大致比例关系与站立着的人物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用学过的写生知识,画站立的同学。 情感领域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写生人物画产生兴趣,乐于尝试。学会尊重并感谢担任模特的同学。 重点 运用线描的形式写生站立的人物,注意如何表现同学的比例关系重点难点 与特征。 难点 引导学生写生技法。 教法 学情推测 演示法、讲授法 、讨论法 、引导探究法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写生的方法来给同学画张像,重在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人物的相貌特征,同时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具准备 绘画工具。 预习学案 收集人物站立姿态的图片或写生画。 累计课时:1 教案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出示范画——美术老师自己的画像。 看范画,说出画中的老师。 学案 师:同学们说出这是谁,你知道是谁画的 吗? 师:像吗?为什么?说出老师的特征。 学生从年龄、脸型、头型、 五官,说出老师的特征。 师:老师用画自己的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小 朋友认识,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同学介绍生:想。 给老师认识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同学。 出示人物站立的照片或速写作品。 小组欣赏、交流。人物站立姿态的主要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张图片中人物的重心,让 学生了解画站立的人物进,把握好重心是 非常重要的。 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坐着的出示几张站立姿态的人物绘画作品与坐着人重心在臀部部位,而站立的人重心是的人物绘画作品(不同角度的)。让学生观在腿上。 察比较不同点。 学生观察,找出模特站立的重心。 请两位学生站立前面,两人都正面对着全 班同学。引导学生首先观察比较两位学生 的外部特征,再找两位学生站立的重心,学习写生方法。 然后观察身体与腿的关系。 老师写生示范。 教师辅导。 展评作业。 利用废旧报纸,撕贴站立姿态的人物造型 教后记 本课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全班学生普遍掌握了写生头像的基本方法;做到构图饱满、用线流畅、大胆涂色、形象表情特点较突出。部分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写生方法,创造性地描绘写生对象,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去思维加工,用自己的手描绘写生对象。作业效果良好,全班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欣赏作品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做到了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结束语中安排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学生写生同学站立的姿势。 自评、互评。 收拾整理。 课题 家乡的桥和塔 课型 造型 表现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教学目标 操作领域 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情感领域 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重点 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重点难点 难点 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法 讲授法 、谈话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家乡的桥和塔》一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赵州桥》,《立交桥》等课,对桥比较感兴趣。 学情推测 三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造型和色彩基础,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课前鼓励他们结合曾学过的建筑风景画方法预习。 学具准备 绘画工具。 预习学案 收集有关桥和塔的图片。 累计课时:2 教案 学案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学生分组交流有关桥和塔的图片和资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 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 料,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学生欣赏范画。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画,感知范画媒 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讨论桥和塔的绘画方法。 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 塔? 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在老师提供的画纸上想象、绘画景物,么? 提供画有桥或塔的画纸,让学生添画。 拓展学生添画的视野。 集体欣赏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 塔。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 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学生创作。 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 并添画周围景物。 教师辅导。 展评作业。 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教后记 本课让学生从浏览著名的桥和塔到家乡的桥和塔的欣赏。逐步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美,并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家乡桥和塔更加亲切、热爱。无形中渗透了教学思想;教学步骤的课件的使用,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以表现桥和塔的创作画的绘画方法,比单纯的说教和教师板演效果好;学生作品欣赏课件运用。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路。 全班交流欣赏。 收拾整理。 课题 我设计的一本书 课型 设计 应用 课时 1 周次 认知领域 通过学习设计制作封面,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法有所了解并掌教学目标 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操作领域 掌握各种装饰方法设计书籍封面。 情感领域 在课堂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重点 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 重点难点 难点 设计的封面完整有新意。 教法 讲授法 、观察法 、比较法 、情境教学法 、引导探究法 书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本节课是让学生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知识,学情推测 发挥想像力设计、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绘本。学生兴趣浓厚,但三年级的学生,虽然绘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书籍的设计却了解很少。 学具准备 纸、彩纸、铅笔、橡皮、彩笔、胶、收集的小资料。 预习学案 观察各种课外书的封面设计。 累计课时:2 教案 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读书,接触 过许多的书,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书的封 面? 学案 教师拿出学生书包里的一本书(掩住书学生回答。 名),请学生认一认这是同学们哪一科的 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也来设计一本书,教师 展示课题:我设计的一本书。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本书要注意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由一位方面? 教师请小组出示讨论结果。 同学来记录讨论出的设计几个在素。 各小组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 教师对学生各小组的回答情况给予总结并 板书,并为学生讨论的要素进行补充,提 出教师对设计的几个要素的意见。 设计要点:主题突出 背景画面有趣并与主 题内容相关 图文并茂 色彩艳丽。 提问:如何实施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举手并回答自己的意见,然后总结步骤:构思 打稿 修改 定稿 上色装饰(拼贴)。 请同学们欣赏设计作品,教师边展示边与 设计要素相结合进行引导学生的思考。 学生作业练习。 布置作业:以“小小科学家”为题设计一 个封面。 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完成作品的到黑板前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并评出优秀作 品。 本课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同学生收拾整理。 学们一起来做一本书,书的内容自己定, 文字材料及相关资料在课前小组进行准备,可以拼贴图片和文字,课前把相关的材料带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