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七)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七)

来源:微智科技网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七)

【考查范围】必修二5—6单元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 初年《申报》上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

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B.初年自由婚姻有所发展 C.新式婚姻较之旧式更加简单 D.新闻媒体宣传追求婚姻自由 3. 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 B.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

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4. 辛亥以后出现的节日是( )

5. 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

这反映出传统民居注重(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6. 右图展示的“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缠足的陋习有关。该陋习在宋朝广为流

传。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下列关于“缠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宋明理学首倡禁绝 B.维新变法主张废止 C.明令禁止 D.现代社会基本灭绝

7. 右图是《市场》杂志1981年刊出的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短期内引来270多名

应征者,吉林某校任教的28岁姑娘最后与征婚者丁乃钧结为伉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C.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西方婚姻恋爱观念的影响

8. 右面的照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

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照片可以说明( ) A.上海社会风貌已有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得到普遍使用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9. “……既盛行剪发之风,必咸怀改装之念,社会中凡中等以上人,智识稍具开通而实行改装易

服者实繁有徒。”下列社会现象与此几乎同时出现的是(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C.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 D.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的开设

10.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11. 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

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12. 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事业,数十年间,屡起屡仆,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

之力。”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13. 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

刊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华日报》 D.《新青年》

14.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

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业兴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5. “××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

1

2017级新校区历史合格考复习训练(七) 学案:32 命题:张世博 审题做题:张振、 李凤军 姓名 班级 备课组长:石庆柱 刘绍立 使用时间:2018年6月18日 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6. 仔细观察下表中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和汽车档次分类比例(%):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17. 右面是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漫画中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

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胡佛之所以手忙脚乱是因为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C.民主党派的竞选冲击 D.自然灾害

18. 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

临”。这个比喻主要想说明这场危机( )

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 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

19. 美国记者李普曼说:“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

领他们。现在战争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这场“特殊的战斗”是指( ) A.反法西斯侵略 B.国际贸易竞争 C.制定新 D.克服经济危机

20.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 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

21. 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

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如此结果的原因是( )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 C.国际环境的影响 D.灰心绝望的情绪

22.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

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竞争不可。”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要复兴和繁荣,就非竞争不可”

的措施是( ) A.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兴办公共工程 C.发放紧急救济金 D.允许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

23.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

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的管理职能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

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货币升值 ②兴办公共工程③保护劳工权利 ④恢复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

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26. 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上的深远影响是( )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C.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7. 陈乐民在《20世纪的欧洲》一书中认为:“工业之后,西方社会悬殊,劳动者要求改

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渐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据此分析,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充经济实力 B.扩大社会消费 C.稳定社会秩序 D.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28. 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

二战后资本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A.采取“混合经济”模式 B.推动新经济的兴起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29.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 )

①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 ②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 ③普遍实行计划经济 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四个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2

A.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 B.福利支出造成了某些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 C.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方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

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14分)

材料二 清末民初的社会时尚

(2) 据材料二,说明清朝晚期初年社会时尚的内容。请选其中一幅图,说明其反映的发展趋势

或历史特征。(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

3

2017级新校区历史合格考复习训练(七) 学案:32 命题:张世博 审题做题:张振、 李凤军 姓名 班级 备课组长:石庆柱 刘绍立 使用时间:2018年6月18日 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如果没有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

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

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

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根据材料一,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4

分)

三、附加题:(走近高考,挑战自我!33—37题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

33.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34.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5. 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

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4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6.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

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党奉行自主的外交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7.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

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参及评分标准

1—5BABAB 6—10ACDBD 11—15ABADB 16—20BBDDD

21—25BADBB 26—30DCDCC

1. B 辛亥后,中华临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2. A 本题考查了初年婚姻习俗的变化,当时婚姻自由有所发展,但不是普遍现象,故选A。 3.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

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故选B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4. A 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5. B 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中的“礼”,故

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 A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迁,宋明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故A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7. C 题干中的时间“1981年”和征婚广告说明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这主要与改革开放有

关,故C项正确。

8. D 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

可知B项错误,D项正确。

9. B 题目中的“盛行剪发之风”“改装易服”即辛亥后的“剪辫易服”现象。A项是在

甲午战争后、B项是在辛亥后、C项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是在1932年。由题目中的信息“几乎同时出现”即可判断选B项。

10. D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的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诗中所

述特点相符,故选D。

11. 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已有新式火轮船,且“天下商民称

便”,B项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C、D两项与材料不符,选A。

12.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题干中的“报纸”指的是派创办的《民报》,故

选B。

13. A 由材料可知,这是便于上传下达、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报刊,故选A项。

14.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C明显不符合题意,A只是D的一部分。

15. 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网络热词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这是

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文化。

16. B 从表格可以看出汽车销售付款方式以银行信贷居多,现金支付比例较少。银行信贷过度

必然导致市场的虚假繁荣,引发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故正确答案为B。

17. B 注意题干信息,胡佛总统在手忙脚乱地应付“关税”“水灾”“商业萧条”这些问题,这

体现了胡佛应对经济危机不力的史实,故选B。

18. D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破坏性巨大,持续时间长,故选D。 19. D “一场特殊的战斗”是指通过改革渡过经济危机,故本题应选D项。

20. D 为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

程,故选D。

21. B “玫瑰花”应该要精心培育才能艳丽多姿,而题干中的“它就会枯萎”,正说明了胡佛没

有对其精心培育,再联想胡佛在危机爆发后坚持推行自由放任即可解答。

22. A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大危机发端于美国金融领域,罗斯福整顿银行是为了加强国家对

银行的管理和控制,B、C、D三项均体现不出“竞争”的目的,故A项正确。

23. D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

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因此可以说新政使美国摆脱危机困境的同时也强化了的管理职能。

24.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罗斯福上台后,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

会福利等方面的干预,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共同应对经济危机,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此时期美国实行的是美元贬值,故①不正确。

25. B 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保障工人的利益,这主要是为了消除危机,稳

5

2017级新校区历史合格考复习训练(七) 学案:32 命题:张世博 审题做题:张振、 李凤军 姓名 班级 备课组长:石庆柱 刘绍立 使用时间:2018年6月18日 定社会秩序。 26. D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

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7. C 西方国家采取福利使低收入阶层受惠不少,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A项

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目的。 28. D

29. C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进

行干预,但并不是放弃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故③不正确。

30. C 材料显示了四国社会保险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图中可看出意大利社会

保险支出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大,但这不能说明意大利是四国中经济最发达的,故C项表述错误。

31. (1)表现(6分):

①城市交通工具变革;

②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 ③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

④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 ⑤服装时尚化等。 原因(8分):

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②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 方式变化;

③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 ④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和运动的推动等。

(2)内容:①女性穿旗袍,剪短发;②出行坐汽车;③阅读(或出版)报纸。 图1趋势:女性服装从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 图2趋势:交通工具的动力从人力向机械力发展。

图3特征:大众传媒重视政治宣传,反对统治,宣传民主共和。

32. (1)因素: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资产阶级代议制。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修正原因:自由放任发展模式的弊端;严重的社会失控;差距扩大;结构性矛盾;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严重。

(3)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发展国有制与私有 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33. A.【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

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

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 34. B【解析】这些观点分别从经济、政治、自然条件方面说明工业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项错误;从传统上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注重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的作用,对工业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研究工业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自然要把重心放在英国方面,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是次要因素,故C项错误;后期学者的研究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不能以此否定传统观点,故D项错误。

35. D【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

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

36. A【解析】根据“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

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不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来换取西方国家的承认,体现了自主的外交,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国家与接触,并没有提及,且此时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冷战”角度考虑并未放弃对政权的支持,故B项错误;美国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是积极争取还是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主动权都在手中,新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正是奉行自主外交的体现,故D项错误。

37. A【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