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兵 车 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语 音 字 形 词 义 字词积累 杜 甫 的 资 料 创作背景 阅读诗词 时发现的 问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 一、厚积薄发,展我风采 一、厚积薄背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杜甫的诗词。 发,展我风 采 二、交流感悟,走进新课 学生用自交流课前搜集,加深对杜甫作品的理解。 己喜欢的【资料助读】 形式自由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背诵课前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搜集的资“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料。 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二、交流感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悟,导入新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课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衔接展示背景介绍 环节,由作《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者导入。 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学生板书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课题、作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者。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 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课件出示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作者简介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和背景资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料,指一名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A类生朗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读。 关于“行”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学生速记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加粗部分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的内容 三、直击预习,定向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车辚辚( ) 云霄( ) 戍边( )荆杞( ) 2.《兵车行》作者是 朝诗人 , 他是伟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 ”,他被称为“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耶娘妻子走相送( ) (2)哭声直上干云霄( ) (3)或从十五北防河( ) (4)况复秦兵耐苦战( ) (5)信知生男恶 ( ) 四、激情诵读,理解文意 4.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停顿以及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5.自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6.开展诗词朗读竞赛,男女同学各一组,选代表参赛。 五、整体感知 三、直击预7.《兵车行》属于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习,定向检分为 、 、 三测 部分,揭露了唐统治者发动长期 战争造成的恶果,教师出示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描写了他们怨恨的心情。 投影片。 8.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题指名学9.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生板演,其六、合作探究 他同学在10.诗的开头是怎样进行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的?描写送别的场面在练习本上文中有何作用? 写,完成11.为了渲染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凄惨场面,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后,师生评修辞? 判板演内1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但云”表现了容并要求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识记。 13.诗中与“点行”相对应的事件2题学生抢是 、 、 答 。表现“频”的词语3题指名口有 。 头回答。 14.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教师针对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学生答题七、总结本文主旨 情况随时 点拨并给八、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予鼓励。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 成。 九、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四、激情诵这一节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读,理解文 意 1.播放录十、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音让学生在理解内容,掌握写法,感悟主旨的基础上配乐朗读,进而完成背诵。 听录音朗十一、拓展链接 读(注意正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音、停顿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及朗读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语气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听完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自由大声——《石壕吏》 朗读,根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注释疏通——《春望》 文意,然后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开展男女十、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生对抗赛,教师做评委,宣布结果并给予赏识奖励。 五、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 让学生细读诗词,思考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六、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自由回答。 学生整理笔记。 七、总结本文主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八、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教师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九、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结合古今评价,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此诗的兴趣 十、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学生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十一、拓展链接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诵读记忆。教师抽查。 十、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分层设计,学生自主完成。
巩固练习,体验成功喜悦
基 础 演 练
,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请写出你知道的他的与战争有关的两句完整的诗文名 , 。 差不齐的诗句是: , 。
兵黩武的句子是: , 。
边。 已。 草。
意思是“近邻”。由此我们想起王勃的一句诗:
, 。
能 力 提 高
啾”与前文中哪句诗相呼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的话:“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这是针对本诗哪几句作出的评价?
皇开边意未已”,谈一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 外 拓 展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其表达作用。
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惊心\"一句。
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0 兵车行 三、1.lín xiāo shù jīng
2.唐 杜甫 现实 “诗史” “诗圣”
3.(1)奔走 (2)冲(3)有人(4)能够(5)坏,不好 五、整体感知
7.叙事诗 送别、诉说原因、造成的恶果 拓边
8.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9.“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六、合作探究
10.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了动作描写,如“走相送”中的“走”字,“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四个动词。 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为后面的控诉创造了气氛。
11.夸张。一为“尘埃不见咸阳桥”,一为“哭声直上干云霄”,前者诉诸视觉,后者诉诸听觉。
12.细致地描写出行人对朝廷征兵打仗既愤恨又不敢直说的无奈之情。
13.防河、营田、戍边 副词:或、便、还;数词:一十五、四十;形容词:头白
14.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七、本文通过叙写征人与家人惨别的情形以及征人对朝廷征兵制的控诉,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酷。 基础演练
1. 《杜少陵集》 唐 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1)只说(2)用手握住(3)确实 坏,不好
4.(1)开拔时候保长给包头巾,回家白了头又把边疆还。 (2)边疆上血流得成了血海,武帝扩张疆土计谋不改。 (3)生个女儿还好嫁在近处,生了儿子葬送在那战阵。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能力提高
6.“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渲染了凄惨的气氛。
7.“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8.表达了诗人愤怒的感情,揭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9.\"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0.抵万金 妻子儿女
11.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12.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