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变异、育种与进化
时间 / 30分钟 一、易错易混
1.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细胞的间期。
( )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 ) 3.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 ) 4.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 ( )
5.DNA分子中发生三个碱基对的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
6.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单倍体加倍为正常的纯合子。 ( ) 7.太空育种能按人的意愿定向产生所需优良性状。 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
( )
9.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 10.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接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 ) 二、常考提升
1.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2.[2017·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 以下各项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出现差异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4.[2017·湖北武汉模拟] 下列有关育种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5.在细胞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变异,其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
图C7-1
A.甲、乙、丁 B.乙、丙、丁 C.乙、丁 D.甲、丙
6.[2017·江苏徐州模拟] 如图C7-2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
图C7-2
A.甲、乙均为基因突变所致 B.乙中有2个染色体组 C.丙为MⅠ交叉互换所致
D.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7.[2018·江淮十校联考]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B.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子代
C.遗传病通常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但患者体内不一定有致病基因 D.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8.如图C7-3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图C7-3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9.[2017·福建宁德三模] “嵌合体”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例如二倍体西瓜(2N=22)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发育成的植株,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有的是22条,有的是44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嵌合体”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 B.“嵌合体”植株自交后代不一定可育 C.用低温处理植株可能出现更多“嵌合体” D.“嵌合体”植株可通过有性生殖保持性状
10.[2017·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拟] 将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品系中植株自交后代出现圆粒和皱粒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C.品系甲和品系乙属于不同物种
D.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11.如图C7-4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C7-4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发生时期相同 C.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D.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12.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C7-5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正常果蝇减数第一次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2 B.正常果蝇减数第二次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图C7-5
C.白眼雌果蝇(XXY)产生的X、XX、XY、Y四种配子的比例为2∶1∶2∶1 D.白眼雌果蝇(XXY)与红眼雄果蝇(X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
13.[2017·江苏扬州调研]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为探索空间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在轨研究平台,研究人员能够直接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太空中从萌发、生长、开花到结籽的全过程,得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未来太空农业发展的可能。下列有关太空培养植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种子萌发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植物在太空结出的种子萌发后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C.太空植物开花结籽过程中的变异来源主要是基因突变 D.植物在太空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14.[2017·甘肃兰州一中模拟]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请回答下列问题:
rr
R
Rr
rr
r
rr
r
(1)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细胞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找到,究其根本原因是 。
(2)现有某抗旱农作物,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 研究发现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抗旱基因(R):CAAG;旱敏基因(r):CATG。据此分析,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 。
(3)已知抗旱性(R)对旱敏性(r)为显性,多颗粒(D)对少颗粒(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常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性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性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F2抗旱性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占的比例是 。若拔除F2中所有的旱敏性植株后,剩余植株随机交配,F3中旱敏性植株的比例是 。
(4)请利用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性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性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 第一步: ; 第二步: 。
常考易错训练(七)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1.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细胞间期,期也可能发生。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如果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就不能引起基因突变。
3.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变化不产生新基因。 4.人工诱变是人工诱发基因突变,依然是不定向的。
5.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片段的改变,DNA分子中发生三个碱基对的缺失一般属于基因突变。
6.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因此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幼苗,而不是萌发的种子。 7.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此育种方式不能定向获得新品种。 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9.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才是同一物种。 10.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是否接触农药无关。
二、1.D [解析] 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后期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基因突变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没有影响,C错误;如果突变后产生的是隐性基因,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则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
2.C [解析] 一对等位基因无法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而非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遗传物质相同,其性状出现差异由环境引起,D错误。 3.D [解析] 同一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A项错误。共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C项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在世代间的连续性,D项正确。
4.D [解析] 基因工程育种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待改良品种的细胞,培育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故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A项正确;诱变育种与自然突变相比能提高突变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项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在进化,但不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
5.C [解析] 甲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后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丁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6.D [解析] 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甲、乙中等位基因A、a的出现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A正确;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根据丙中染色体颜色可知,等位基因B和b出现的原因是MⅠ交叉互换,C正确;甲和乙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丙因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它们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甲为体细胞的有丝,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D错误。
7.D [解析]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A项正确;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子代,如体细胞突变,B项正确;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C项正确;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项错误。
8.C [解析] 图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图b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或三倍体,B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图d代表的生物也可能是由雄配子发育而成的,D错误。
9.D [解析] “嵌合体”是由于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即“嵌合体”现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由于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有的是22条,有的是44条,如果含11条染色体的配子和含22条染色体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含33条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植株,该植株由于含有3个染色体组而不育,B正确;用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原理相同,因此用低温处理植株可能出现更多“嵌合体”,C正确;由B项可知,“嵌合体”植株自交后代可能可育,也可能不育,因此可通过无性生殖保持性状,D错误。
10.C [解析] 品系中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圆粒和皱粒植株是因为等位基因分离,因为只涉及一对性状,故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品系乙是四倍体,其产生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B错误。品系甲和乙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所以它们是不同的物种,C正确。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即使混合种植,自然状况下也只有二倍体和四倍体,D错误。 11.B [解析] 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该过程最简便,但育种周期长,A项正确。②的变异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后期,⑦的变异是染色体加倍,是由于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前期,B项错误。⑤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⑧过程是导入外源基因,原理是基因重组,C项正确。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D项正确。
12.D [解析] 正常果蝇为二倍体,减数第一次过程中虽然染色体已复制,但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染色体数未改变,所以后期仍为2个染色体组,A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后期,
rr
着丝点,细胞中染色体数有,B正确;白眼雌果蝇(XX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
r
体的配子,可以是X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rrrrrrR
X∶XY∶XX∶Y=2∶2∶1∶1,C正确;白眼雌果蝇(XXY)与红眼雄果蝇(XY)杂交,子代中红
RrRr
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XXY,D错误。
13.C [解析]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强辐射等条件诱发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使性状发生改变,B正确;植物开花结籽过程是一个有性生殖过程,变异来源主要是基因重组,C错误;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或减数过程,所以植物在太空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正确。 14.(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碱基对替换 (3)
(4)第一步:用Rrdd和rrDd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RRdd和rrDD 第二步: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杂交种(RrDd)
[解析] (1)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抗旱代谢产物在根细胞中产生,在茎部细胞和叶肉细胞中不产生,因此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细胞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找到。(2)由题意知,抗旱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是CAAG,旱敏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是CATG,A被T替换,因此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替换。(3)由题意知,抗旱性(R)对旱敏性(r)为显性,多颗粒(D)对少颗粒(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常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的旱敏性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是rrDD,纯合的抗旱性少颗粒植株的基因型是RRdd,二者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RrDd,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_D_∶R_dd∶rrD_∶rrdd=9∶3∶3∶1,其中R_D_是抗旱性多颗粒植株,其中双杂合子是RrDd,占抗旱性多颗粒植株的比例是×=;对于抗旱和旱敏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R∶Rr∶rr=1∶2∶1,除掉旱敏植株rr,抗旱植株RR∶Rr=1∶2,随机交配,F3中旱敏性植株(rr)的比例为××=。(4)利用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性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实验材料,设计育种方案,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性多颗粒杂交种(RrDd),第一步先培育出RRdd、rrDD个体,快速获得纯合体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然后让RRdd与rrDD杂交,得到的后代都是基因型为RrDd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