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模式与对策
来源:微智科技网
第6卷・第1O期 职业时空 CARE就ER Ho’e = R IZON 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模式与对策 李新生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l2007) 摘要:面对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 就业基地建设已成为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 内容。文章分析了市场化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基 地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生就 业基地的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基地 模式;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类高等教育 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 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高校承 担了重要的任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型人 才满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结构、技术 结构、人才结构的制约,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非常严峻。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趋势,解决地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适应大学生就业 市场化的就业机制,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加强大学生 就业基地建设。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必 要性 1.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是大学生适应市 场化就业的现实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 经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和人 才流动中起基础性的人才资源配置作用。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 我国大学生就业格局明显地呈现就业市场化特征。在 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才市场逐步发 育成熟,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计划用人 机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就 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人才在企业之间、地 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加速,供求矛盾显性化。由于 种种原因,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不能适应市场化 就业,还明显地存在计划经济的各种因素制约, 人才配置的性障碍和功能性障碍还比较突出。具 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 并不能足够有效地传递劳动力和人才供求信息和质量 信息,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大学生就业与企业人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模式 才输入没有有效对接,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 建立起来,这些因素给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构建 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是大学 1.建立地方高校“稳定的”学生就业基地。地方 生适应市场化就业的需要。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行业性特点,为相关的行业培养 2.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是提高毕业生就 应用型人才,依托于相关行业的发展而得到较快的发 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客观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地方 展。因此,地方高校要紧紧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把 高校大学生能够就业是毕业生的基本权利。从资源的 握该行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特点,根据行业内企 角度看,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业的技术结构升级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创新课程 收稿日期:2010—08—19 作者简介:李新生(1971一),男,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研究方 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等教育研究。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获得了经济发展的人 才资源。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地方高校人才 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 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 争,地方高校不仅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 理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 竞争力,更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要 建立起适应市场化趋势的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加强地方高校就业基地建设 就是完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人才配置的市场机制,实现社会、企业人才需求 的有效配置,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可以为地方高校 大学生就业消除制度性的影响,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 业创造良好的平台,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水 平,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是促进地方高等 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以 大学生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顺利实现就业为 基础的,如果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就谈不上高等教育 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就没有生命力。高等教育的发 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是人 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 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为人的劳动能力与社会生产力的 协调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一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人 就获得了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劳动能力获得发展的先 决条件就是人有获得劳动的权利。因此,高校毕业生 作为优质人力资源要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获得就业的 权利。高等教育只有实现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等 教育才能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 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加强地方 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是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 的具体体现。校企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互 动机制,实现人才输出与输入的有效对接,才能为学 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的就业环境,实现人与职 业的匹配,从而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 量,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9l・ 。 CAREER HORI 职业时空 来越多的毕业生的就业,现有的单一的企业专场招聘 会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却更易受到时间、 场地安排等客观条件的,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 基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选择。地方高校决策层要认识到越来越严峻的 就业形势,提高认识,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特别 要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加大学生就业基地 建设,突破目前用人单位少,就业区域狭窄的局面,实 施就业市场建设攻坚计划,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本 着“立足行业、面向全国、突出重点、合理分布”的 原则,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确立“以大基地带动大市 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 校学生就业基地建设,要加强与行业协会、行业内企 业的合作,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 展“人才需求供给链”建设,建立满足于本行业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稳定的”学生就业基地。 2.建立地方高校“订单式”的学生就业基地。地 方高校除了依托于行业,为相关的行业培养应用型 人才外,还需要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 的发展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围绕地方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地方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 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建立“订单式”的学生 就业基地是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一种重要 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地方企业产权结构的改革,地 方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需要一大批掌握新工艺、新 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企 业也越来越重视培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地方高校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与地方企业开展 “订单式”培养,既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企业 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也能为地方高校学生的 就业建立就业基地。近几年来,湖南工业大学先后与 株洲时代集团公司、湖南三一重工、株洲南方航空动 力机械公司、株洲钻石工业园、株洲中小企业促进园 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为地方 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3.建立地方高校“灵活式”的学生就业基地。随 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中小 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发展需 要地方高等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中小 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依托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建立“灵 活机动式”的学生就业基地。一是地方高校要走出校 门,寻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合作,建立合作关系,为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打开通道。二是地方高校要与 中小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为中小企业开展员工 培训,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建立学 生就业基地。三是加强与区域性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的合作,开展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中小企业 的人才需求信息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4.地方高校学生的实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的 融合。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实践教学 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 要内容。地方高校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企业建 立起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同 时把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结合 起来,构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和 学生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通过学 生在企业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实验、实训 等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企业 文化和管理模式,使学生融入企业的团队建设,实现 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的有效对接,有机地 将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就业实践结合 起来,促进教学和就业的双赢。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与措施 1.提高认识,制定战略。面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 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原有的就业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越 ・92・ 场、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战略。 2.校企联劝,建立机制。地方高校就业基地建设 要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体现学校与企业的 互动,学校要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建立各种类型、各 学科专业的就业基地,扩大毕业生就业面,建立毕业 生就业网络,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地方高校要充分 利用学校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联络相关企业,成立 以本行业企业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理事会”,开 展系列合作活动,巩固原有的行业阵地;同时依托行 业管理机构联络各地校友会,拓宽就业渠道。 5.协调,搭建平台。就业基地建设要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地方高校要与就业基地成员单位之间密切 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人才链供需关系。但是这种关系 的建立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之问的合作是不稳定的,也 是缺乏效率的,还需要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提供服务和支持,需要有的支持为突破口。特 别是跨地区、跨行业的就业基地建设,要根据本地 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势给予支持,结合 本地区相关行业的人才潜在需求,选择相应的地方高校 作为企业的人才基地,从而为地方高校建立就业基地搭 建平台。要积极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职能优势,开展 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优 质的信息服务,积极发挥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 用,提高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效率和效益。 4.构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大学生 就业基地的建设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市场化就业形势、 解决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更是地方高等教 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工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 径,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应 用型人才资源,为企业的技术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 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是解一时之 急,而是战略选择,需要长期合作,需要建立起一种 制度作保障,构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积极探索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结合新 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7). [2】 昊博达.以基地建设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J].中 国大学生就业,2003,(2). [5】 杨晓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探索与思考[Jj.思想教 育研究,2007,(8). [4] 汪华.坚持就业导向与高职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 育,2006,(6). [5] 曹晖,莫利拉,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创新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08,(8). [6] 李新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索[M].长沙:中南大 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