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来源:微智科技网


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迅猛扩张与当前中国持续强劲的城镇化浪潮中,位于西南地区的民族村落发展也开始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地域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构建城乡共生的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石屏花腰彝民族村落水瓜冲村为例,通过探讨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提出以社会文化网络保护为核心的规划策略,从而为西南地区传统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思路。

关键字: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花腰彝,社会文化 导语:全球化迅猛扩张使得地方文化的地域性逐渐丧失,而以时代性为特点的流行文化则日益泛滥;当前中国持续强劲的城镇化建设则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初衷中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与生活形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所引起的大城市集聚效应则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转移,传统村落不断的走向衰败。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地域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构建城乡共生机制则成为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背景介绍

1.1联合设计项目介绍

2014年2月3日至2014年2月12日,云南大学城建学院与德方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Universitaet Weimar)围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合作交流。本次联合设计以全球化为背景,立足当下,以云南石屏县哨冲乡花腰彝民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题,旨在探讨传统民族村落的发展议题,从而为西南地区传统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思路。

1.2水瓜冲村现状

项目所在地为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乡水瓜冲村。哨冲乡地处石屏县北部,水瓜冲村是哨冲乡的一个自然村,村民全是彝族(也称尼苏、花腰)。 “花腰”是彝族“尼苏”支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石屏县北部的龙武、哨冲、龙朋及大桥等山区乡镇。这里的花腰彝族至今仍延续着神圣的宗教文化及古老的祭祀仪式。它依山而建的土掌房保存完整,使其拥有“小布达拉宫”的美称,民族村落文化特色突出。1

1.3项目流程

表1:项目流程(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前期分析 现场调研 设计阶段 总结汇报

地形分析 从“建筑、农业、文化、景观、土地利用”等六个方面,混合分组,共享调研成果 前期调研资料整理及汇报 汇报及点评

交通区位 参观石屏郑营、石屏古镇、体验石屏文化 头脑风暴、角色扮演

文化分析 参观玉溪市澄江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游览抚仙湖 规划构思

图纸绘制

2 村落研究

2.1 现场调研

此次调研恰逢花腰彝纪念彝族英雄阿竜举行的12年一遇的“德培好”,古老的祭祀仪式吸引了许多游客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村民们身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场面宏大。

水瓜冲彝族村落建于朝阳、开阔的斜坡上。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边有枝繁叶茂的龙树林象征村寨的兴旺发达。山、水、田、人构成了和谐美好的村落景观。顺山势层层叠落的土掌房是水瓜冲彝族的传统民居。完整的土掌房是三间四耳下八尺,正房三开间有楼,两耳及八尺一般只有一层,其屋顶用土捶成,正房楼上有门可通耳房顶。曾经的村落屋顶空间连续成片,屋顶是村民聊天、对歌娱乐、晾晒谷物的重要平台。如今部分屋顶坍塌破损,或是为了防止雨水渗透部分民居增加了坡屋顶,村落的屋顶平台已经断断续续。与此同时建造土掌房的工艺也逐渐失传。随着村子人口的增长,村民在村口的山脚新建了现代民居,对村落的整体风貌有一定影响。

2.2 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原先仅靠种植玉米、萝卜、烤烟等经济作物和饲养家畜家禽来维持生计的当地人逐渐外出打工,水瓜冲村逐渐出现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现象。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2]。经济发展对当地最大的影响便是对这种“熟悉社会”——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传统社会结构是传统文化形成与存在基础,在当前,原住民的流失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当地生活方式的改变,村落社会结构的改变,最终必将导致地域文化的消解。

要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使当地人留下来,使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得以保留和发展。因此项目提出“织体村落”的概念,将现存的经济、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因素抽象为相互交织的网络体系,通过网络体系的更新策略保护花腰彝民族文化,使

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2.3水瓜冲发展的SWOT分析

提出规划理念,通过SWOT分析对水瓜冲村的现状优势、劣势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

表2:水瓜冲SWOT分析(图表来源:中德联合设计组)

STRENGTHE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遇 THREATS隐患

传统文化 经济单一 官方对彝族文化保护意识更强 经济发达地区对当地青壮年的吸引

自然环境状况良好 社会共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经济计划 外来市场冲击,当地产品无竞争力

传统生活方式保存良好 基础设施匮乏 专家学者的关注 全球化趋势冲击

良好的农业发展模式 高科技农业匮乏 其他人士关注(游客……) 新农村建设

可持续农业(无公害产品、低碳农业……)

2.4 目标与策略

社会文化网络的建设是此次规划的目标及解决民族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设计者将从以下四方面建设网络系统。

表3:目标与策略(图表来源:中德联合设计组)

Goal

目 标 Strategy

策 略

Cultural nerwork ※ 引导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化,使其延续发展

※ 彝族文化的传承 ※ 建立刺绣工作坊(教育、销售)

※ 小型文化展览空间

※ 建立彝族文化档案室

※ 成立彝族文化学校(教育、展览、研究)

※ 传统建筑保存与新建筑发展

Economic nerwork ※ 利用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及现有农业产品发展生态农业

※ 农产品加工,创立当地有机农业品牌

※ 适量的旅游服务设施 ※ 有机农产品加工厂

※ 保证水质、土壤、肥料等品质

※ 采用先进灌溉技术

※ 有限的体验式家庭客栈

※ 物流仓储点

※ 网络推广渠道

Social nerwork ※ 基础设施完善,彝族村落沟通便捷

※ 新的发展 ※ 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

※ 运用新的技术建设新的彝族传统建筑

※ 交通体系发展带动新型就业

Social nerwork ※ 污水循环处理

※ 垃圾分类处理

※ 有机物循环利用

※ 恢复生物、景观的多样性 ※ 生活污水植物降解

※ 建设垃圾处理厂

※ 建立循环站

※ 优化树木种植品种

3 规划及设计探讨

3.1空间规划与建筑保护

(1)空间布局

保存完整的水瓜冲老村土掌房片区作为核心保护区,新增加的民居、旅游服务区、产业片区布置在老村东面的新村片区,形成两个组团的分布。组团式布局能较好的保护传统村落,同时为村庄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2)公共空间规划

围绕规划策略,结合老村建筑的更新改造,在规划中将闲置的土掌房,村内会堂加以改造,功能置换后作为刺绣工坊、文化展览空间及彝族文化教育学校。同时对现有公共空间节点——寨门、水井、街巷空间进行改造,增设健身、休憩娱乐等设施,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此外,将现状作为牲畜放养空间的老村山顶空间改造为马缨花文化主题公园,充分营造浓郁的花腰彝文化氛围。在新村片区增设歌舞广场,为村民提供弘扬民族歌舞文化的场所。屋顶空间平台的重新联通为村民日常交往及游客体验观光提供独特的开敞空间。

(3)建筑更新与保护

吸收补助资金对现存的土掌房进行修缮,通过在屋顶增加防水层的构造手段来改善屋顶漏水的困扰及反复修缮的繁琐工序等问题,使花腰彝独特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鼓励并组织当地年轻人学习土掌房的建造技术。新建设的民居延续土掌房的风格及空间形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建设,形成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居民需求的新彝族民居。

3.2 产业提升与文化传承

引进电子商务开发模式,将当地精美的刺绣工艺与世界时尚潮流融合,建立水瓜冲村刺绣工艺与时尚服装、手工艺等现代产业的联系。组织当地村民以及周边居民进行刺绣工艺的传授,通过家庭作坊式合作完成产业订单,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传承与继承创新。在此基础上,考虑通过发展有机农产品对现有农业进行提升。同时对未来的旅游产业做了控制,避免过度的旅游对现有村落的冲击。

4 水瓜冲模式的示范性讨论

通过区域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更新产业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发展,将带动新型的就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新的水瓜冲,不仅仅是一个的单元,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水瓜冲村的发展方法将成为一种全新模式,在长远的未来,他将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强劲触媒[5]。

5 结语:

此次联合设计提出构建“网络”体系来解决民族村落发展问题的尝试性实践,通过保护其社会结构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项目中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许多设想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设想中。但是尽管如此,此次联合设计仍然很好的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探索了传统村落发展的新途径,为传统村落更新与保护提供了理论补充与现实应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佘孟良等.石屏县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0.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3] 王长华.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的化石【J】.丝绸之路,2012,(第15期).

[4]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村委主任,2013,(第5期).

[5]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