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对《死亡诗社》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
这两个名字似乎就已经宣告了某种内在联系,如春风化雨般润物而无声,似乎就是《死亡诗社》想要呼吁的教育之道。
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严格的传统名校里,古板气息遍布,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就像法律一样不可撼动。但是随着基廷老师的到来,学校的面貌发生了一些改;这位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体灵魂,鼓励个体的追求。影片最后以学生尼尔的死亡与教师基廷被开除为结局。这部电影以短短两个小时多点的时间,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启示。
在电影中,这所贵族中学校风保守、教学严谨,因为升学率极高,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规训与教条,在学校中遍处皆是,无论是教学方法上,还是育人模式上,都可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传统与权威桎梏的压抑感。一个又一个学生失去了青春的个性化,变得小心翼翼、生气殆尽。
每一个学科的课程都被非常精细化地安排好了,上课方式也是固定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多么无聊,直到基廷老师的到来,教育的氛围才发生转变。他以一个创新者的形象出场,为这个高压环境注入了一个教育者的热情与大爱。
被送进学校的学生,都被家长的期待目光注视着。尼尔作为角色之一,他本喜欢戏剧,想做戏剧演员,而父母却只想让他做一名医生。他在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追求的两难境地中,痛苦不堪。一方是父母,一方是自己的梦想,他该如何选择呢?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尼尔的父母并不真实关心他的心灵,还自以为是地否定他的表演追求。只有基廷老师像船长一样,热心地引渡他去逐梦。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家长与学校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从不俯身倾听学生,只是机械性地为学生注入期待、灌输知识、投喂学问。试问哪个鲜活的人,经受这样的教育以后还会变得更好?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盯视下,每位教师都听从上级安排,循规蹈矩地安排教学。基廷老师不同于其他教师,他关注学生心灵内部的动作,开辟了一种教学新风气。
第一堂课,他凝望着每一个学生,他们沉重,疲惫,像极了生产线上的零件器物。这时,这位老师以另类的教学方式跳到讲台上,为学生朗诵诗篇。他还让学生忘掉课本,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创作诗歌,引导学生站在讲台上找寻看待问题的新角度。他是一个教育启蒙者,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活力。“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这是他作为一个革新教育者,对学生最真诚的寄语。
家长与教师,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从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又何来尊重,更别提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了。所以,作为家长与教师,应当争做孩子的启蒙者与知心人,帮助孩子培养强健的人格与开拓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