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经济学94424

国际经济学94424

来源:微智科技网
第一章

3.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小国福利改善程度更明显些。

5.A过的木材公司每年生产520亿立方米的木材,其中100亿立方米出口,420亿立方米国内销售。木材的平均价格为立方米30美分。如果木材出口被法律禁止,生产量(此时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将为480亿立方米,价格将下降至每立方米25美分。那么,禁止出口使A国生产者每年受多少损失?

答:他们的损失为,继续在国内销售48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的损失,加上少销售的4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总量的损失。两者相加,共损失25亿美元. 7.一个没有贸易的假象世界有哪些条件?

答: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有5个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如果5个条件同时成立,那么,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章

1.假设某国拥有20000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曲线?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进口为2000个单位,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答:(1)5X4Y20000.

(2)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5/4=PX/PY.因为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形即可划出。 3.略p44 答:

(1)在第一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第二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第三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第四种情况下,A国和B国在两种商品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A国的国内交换比例—-4单位小麦:3单位布 B国的国内交换比例——1单位小麦: 2单位布 国际交换比例——4单位小麦: 4单位布 1/2A国用4单位小麦换B国4单位布:

A国在国内4单位小麦换3单位布,获利1单位小麦;B国在国内4单位布可以换2单位小麦,获利2单位小麦。

先国际交换,在国内交换 4.略P44 答:

(1)B国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它生产一瓶酒需要更少的工时.B国在奶酪的生产上也具有绝对优势——它生产每一公斤奶酪所需要的工时数也更少。 (2)A国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奶酪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无贸易情况下,A国的奶酪相对价格为每公斤奶酪2/3瓶葡萄酒,在B国为2/5。写

出生产可能性曲线方程,画图,并根据消费量确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

(4)开放贸易后,A国出口葡萄酒而B国出口奶酪.如果均衡自由贸易价格为每千克奶酪等于1/2瓶葡萄酒, A国完全专业化于葡萄酒的生产而B国完全专业化于奶酪的生产。 (5)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生产200万瓶葡萄酒。如果它出口100万瓶,它便消费掉l00万瓶。该国还消费掉进口的200万千克奶酪。B国生产500万千克奶酪。如果它出口200万千克,它便消费掉300千克.该国还消费掉进口的100万瓶葡萄酒。画图分析比较直观。

(6)两国均从贸易中受益.两国都能够消费掉比本国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自由贸易消费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两国均达到了更高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5.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对领过工资水平的影响如何?

答: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可提高各国的实际工资水平。现实中任何以国家间工资水平差距悬殊为理由反对自由贸易的思想都是站不住脚的。

假定:封闭条件下,所有市场(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两个部门名义工资相同,并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 (1)数学证明。

① 名义工资水平.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

wAPXAaXPYAaY

② 实际工资水平。

wAwA aaY XAAPXPYW③ 贸易后的情况。A国完全生产X,名义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wAPXaX. WPXAPX因为,P PAA WPA PWWPYPYWwAwAPXaXaY所以,AaX WPaPaaXaY WXAXWaXPXPYPY

贸易后,A国相对于出口X的实际工资水平没有变。但相对于进口商品Y而言,实际收入提高了。

(2)从预算线角度的分析.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实际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于消费者来讲,实际收入水平可以用预算线来衡量。预算线的上移说明了A国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 第四章 2.美国国会2000年就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一案进行投票表决。此案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方都在游说。反对该天的主要是各个公会组织,而支持者大多是大公司。为什么?

答:因为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进口增多,美国工人的工资就会下降,由此工会组织反对.与此同时,工资的下降和资本收益的上升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3.略

答:(1)南非的资本劳动比率算是:1/2;(2)尼日利亚的资本劳动比率:1/4;(3)南非资本丰

裕;(4)尼日利亚劳动丰裕;(5)南非在哪个产品生产商具有优势:采矿;(6)尼日利亚同南非贸易后,哪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会提高:劳动。

5.试证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两种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种要素使用的绝对量没有关系。

证明:若生产函数Q=F(K,L),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根据定义,有: (1/L)F(K,L)=F(K/L,1)

令f(k)=F(K/L,1),则F(K,L)=Lf(k),根据边际产出的定义,有:

MPLF(K,L)/Lf(k)Lf'(k)(K/L2)f(k)kf'(k) MPKF(K,L)/K(Lf(k))/KLf'(k)(1/L)f'(k)

由于K=K/L,因此:劳动、资本的边际产出与所使用的劳动、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只取决于资本——劳动比率(k)。

6.试用图形解释贫困化增长. 答:

Y C′ C

T′ C* T

Q*

Pw* Q

Q′

Pw Pw′

X T O T′ 贫困化增长图示

8.如果一国的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那么下列情况中,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答:

(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第六章

5.某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当前不存在这种产品的贸易,产品由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如果对这种产品开放了国际贸易,全部的生产将会只在一个国家进行. 答: (1)外部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某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其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在自由贸易和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生产将集中于一个地理区域,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能够扩大其生产规模的地区可以使其平均生产成本降低,更低的成本可以使该地区的企业降低其产品价格,进而又使它们销售出更多的产品,实现更大的增长,并达到更低的生产成本。最终,生产会在某一低生产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进行。

(2)两个国家都会从这种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贸易中受益。重要的效应在于,随着生

产集中于某一地区,其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如果该产业是竞争性的,那么其产品价格将随成本的下降而下降。在进口国,消费者因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得到的收益要超过由于当地产业停止生产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在出口国生产者的供给会随着生产的扩张而增加,尽管这一效应会受到价格下降的抵销。在出口国,消费者剩余随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因此,出口国可以从两方面受益: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6.某一垄断竞争产业存在于A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但不存在这种产品的贸易.现在开放了这种产品的贸易。 答:

(1)A国的消费者从开放贸易中受到两种影响:第一,随着多种商品的进口,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品种的外国产品;第二,进口商品所带来的附加竞争会使本国产品的价格降低,这使该国消费者得到附加的收益。

(2)A国的生产者也会从开放贸易中受到两种影响:第一,进口加剧了国内的销售竞争,这会促使国内生产者降低其产品价格,而本国产品的一些销售市场会被进口商所占有;第二,本国生产者接触到了新的市场,即国外市场,它们将能够通过向外国消费者出口产品而扩大销售。

7.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 第七章

3.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保护大部分集中在农业和服装业这两个部门?

答:农业.因为在发达国家,农民通常都是一个组织良好和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一直能够从那里得到相当高的有效保护.比如,欧洲的共同农业使得大量的欧洲农产品价格达到世界市场的2倍-3倍;日本有传统的大米进口禁令,该禁令使得日本国内的大宗食品价格超过国际市场的5倍,由于90年代中期的歉收,日本才稍微放松了禁令,但到1998年底,尽管遭到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日本还是决定对大米进口征收1000%的关税。

服装业。服装工业由两部分组成:纺织品(纺纱和织布)和服装。这两个行业,尤其是服装加工业,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关税和进口配额的有力保护。目前它们在为许多国家制定了进出口的配额多边纺织品协议的管辖之下。

服装加工业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个工人只需要很少的资本投入,有时甚至一台缝纫机就可工作,也不需要接受广博的正规教育。其次,服装加工业要求的技术非常简单:技术能轻易转移到任何贫穷的国家。因此服装加工业在低工资国家具有的比较优势而在高工资国家则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但是在发达国家,服装加工业具有组织性强的传统,例如,很多美国服装加工业的工人就属于国际妇女时装工会。 4.试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来自发达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的猛烈冲击下,为保护本国新生的制成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制成品进口征收关税也许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由关税保护所造成的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的损失,假如本国的新生产业能够因此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那么以这种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还是值得的。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在推行这一时,仍然要时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所保护的是不是真正的幼稚工业,它们的成长性又究竟如何?第二,有没有比关税更好的,也就是说成本更低的保护方

法?如给其以税收补贴,或通过与公司合作等方式来促进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 5.“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是一个靠出口纺织品和玩具生存的穷国。日本对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进行了保护.……逐渐占领了世界市场”试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论。

答:日本的例子使得那些认为保护主义有害的言论不那么理直气壮.当然,日本的成功并未证明保护贸易是这一成功的原因。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在二战前就已经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也许它的成功是因为其他的因素。 6.为什么进口代替在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在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成功?

答:巴西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较大的市场,从进口替代中获益的工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而在加纳这样的小国,仅仅为本国市场进行生产是不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 第八章

1.对于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答:进口配额更能达到进口的目的,并有寻租的可能.国内生产者愿意选择配额。

4.假设某一行业(X1)需要另两个行业(X2和X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a21=0。2,a31=0。5,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1、t2和t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1的有效保护率。 解:

Taiti1aii1i1nnERP100%30%aiti1aii1i122 ERP1ERP230%(0.220%0.510%)70% 1(0.20.5)30%(0.220%0.540%)20% 1(0.20.5)ERP330%(0.250%0.510%)50% 1(0.20.5)5.欧洲的飞机制造得到还几家国家的自主,据估计,这些自主先当于某些飞机售价的20%.也就是说,1架卖5000万美元的飞机,其成本可能为6000万美元,成本与售价的差额就是由欧洲各国补贴的。同时,一架欧洲飞机售价的一半是从其他国家购买的零部件成本(假设对零部件进口不征关税)。按照这种估计,请问:欧洲飞机制造商得到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答:自由贸易下增加值=5000-2500=2500(万美元)。贸易保护下增加值=6000—2500=3500(万美元)。有效保护率=[(3500-2500)/2500]×100%=40%。

7.每吨40美元的补贴……比较该补贴与40%进口关税产生的福利效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国内补贴给国家造成的福利损失要小于使用关税时的情况?使用这种补贴可能有什么样的正当理由? 答:

400 S S′ 300

200

100

D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钢材数量(吨)

图8-15 第7题答案图示

国内供给曲线向下平移40单位。价格为100美元,需求量还是200吨,但是国内供给量增加至70吨,进口量减少至130吨。国家提供补贴的损失仅为保护效应;补贴会把收益转移给国内企业。补贴避免了关税和配额产生的价格扭曲。

3.利用图形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工会反对美国对外贸易?

答:美国对外投资会降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减少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5.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对外移民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熟练劳动者和高技能工人。对此,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怎样的?

答:熟练劳动者和高技能工人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可能导致世界效率和世界产业的提高,但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发展中国家往往倾向于他们移民。但是,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者和高技能工人移民的可能因个人自由导致生产率降低以及专业领导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丧失。有些可能比直接国际间的劳动自由转移更具吸引力。例如:支付熟练劳动和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对专业人员进行补贴;对接受国外专业教育后回国人员给予就业保证和合适的工作;激发熟练劳动者和高技能工人的爱国精神等。 第十五章

6。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外部平衡.为减少失业而增加了指出。这一变化对官方结算余额的影响如何?如果一行利用未冲销的干预来维持固定利率,这种干预是否会减少财政的扩张效果?

答:支出的增加同时影响了一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余额状况。支出的增加,扩大了总需求、产出和收入。收入和支出的增加扩大了国家的进口,致使经常项目余额恶化(变为更小的正值或更大的负值)。产出、收入和支出的增加,扩大了货币需求.如果国家银行不允许扩大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便会提高。(类似地,预算赤字的增加要求更多地借款以弥补赤字,这促使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增加了国家的金融资本流入(减少了流出),进而使资本项目余额得以改善。

变化对国家官方结算余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两个项目余额变化的程度:如果资本项目的改善更大(正如在短期内经常发生的那样),官方结算余额就会向盈余方向变化;如果经常项目的恶化更大(正如在长期中经常发生的那样),官方结算余额就会向赤字方向变化.

如果官方结算余额变为盈余,银行就必须通过买入外汇和卖出本币而维护固定汇率,当银行卖出本币时,如果不对干预进行冲销,本币的供给就会扩大,这进一步加强了由支出扩大所导致的扩张效应。

如果官方结算余额变为赤字,银行必须通过卖出外汇和买入本币方式而维护固定汇率,当银行买入本币时,如果不对干预进行冲销,本币的供给便会收缩,这会减弱由支出扩大而导致的扩张效应。

7.一国的银行以卖出100亿美元的形式干预外汇市场,目的在于防止该国货币贬值。 答:

(1)这对该国的官方国际储备何种影响:该国的官方国际储备减少了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外汇资产持有量的减少(假设该国银行用于外汇干预的美元不是外借的).

(2)如果银行不进行冲销:该国还在外汇干预中买入了本国货币,因此该国货币供给下降.

(3)如果该国银行进行冲销:该国的货币供给便不会发生变化(或并不会下降很多)。为了对干预进行冲销,银行将买入该国债券。当银行对债券进行支付时,它便将强力的本国货币重新注入银行系统.如果注入量与外汇干预所减少的货币量相等,经济中的总强力货币量便不会发生变动,一般性的货币供给也就不变。 第十七章

1。某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现在,该国为减少失业而增加支出,这一变化对该国货币汇率的影响如何?在何种条件下,汇率的变化会削弱财政扩张的作用? 答:支出的增加会对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两者均产生影响。支出的增加扩大了总需求、产出及收入。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会增加国家的进口,进而使经常项目余额恶化(正值减小或负值增大)。产出、收入和支出的增加还会扩大对货币的需求。如果央行不允许扩大货币供给,利率便会上升.(类似地,预算赤字的增加要求更多地借款以弥补赤字,这会使利率提高。)利率的提高增加了金融资本对本国的流入(以及减少流出),因此资本项目余额得以改善.

4.某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其国际收支总差额也在向赤字方向变化.由此引致的汇率变化会使该国更为接近还是更为偏离内部平衡?

答:本币的贬值导致出口的增加会使该国更为远离内部平衡。

英国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了紧缩的货币,英镑汇率是浮动的。

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另一个国家.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这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幼稚产业: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所处的地位,包括基础要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和人口等)以及高级要素(通信设备、掌握熟练的高技术的劳动力、科研设施和技术诀窍等)。 里昂惕夫之谜: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三元冲突:本国货币的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是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指派的原则.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