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届高考一模生物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2017届高考一模生物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来源:微智科技网


湖北省襄阳五中 2017 届高考一模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B.唾液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数量一般比肌细胞中的多

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膜蛋白的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tRNA 与 DNA 都由四种核苷酸组成,都可储存遗传信息

D.蓝藻和水绵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叶绿体中都含有 DNA 和光合色素 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表现型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易位不一定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D.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3.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种植羊草的草地上随机选取样方,用透明玻璃 罩将样方中所有羊草罩住形成密闭气室,并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相连,定时采集数据,结果如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过程中密闭气室内温度必须保持一致

B.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夏季某天中不同时段采集到的数据 C.四条曲线分别表示羊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 D.200 s 时,曲线④和曲线①相应数值之差为净光合速率

4.生命系统中物质、能量和结构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中的糖原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有利于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B.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变为 ATP 中的化学能,用于暗反应阶段 CO 的固定 C.有丝过程中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便于遗传物质的精确分配

2

D.ATP 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不可以作为逆转录的原料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恢复时间都会很漫长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C.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1 / 10

D.虽然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差别,但是生物进化速度是一样的

6.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2

2

2

2

A.小白鼠吸入 18 O ,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 H 18O ,呼出的 CO 也可能含有 18 O B.35S 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 DNA 的一条链用 15 N 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形成的 精细胞中,含 15 N 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50%

14C14CO

,体内可以存在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 2 的转移途径

14

CO 14 C (14CH O)14 C 14 C H OH

2 3 2 3 2 5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满分 39 分)

7.(10 分)某科研小组开展紫外线诱变选育脂肪酶高产菌株的研究。原始菌株1 444 粗壮假丝酵母经连续 两次紫外线诱变,反复筛选,得到的突变株 Z6 和 Z8 在 40℃、pH7.5 条件下测定所产脂肪酶活性,分别比 原始菌株提高了 l26%、150%。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突变导致脂肪酶活性变化的可能结果有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上述三个菌株所产生的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获如下结果

实验一:为测定脂肪酶在不同 pH 值条件下的稳定性,科研人员分别取上述三种菌株所产的酶液各 20 mL,

分别与等体积的 pH5~9 的缓冲液混匀,置于 4℃冰箱保存 24 小时后,将 pH 调至 7.5,再加入等量的底物溶 液,测定酶的相对活性。结果如图,与原始菌株 1 444 相比,Z6 和 Z8 的酶在不同 pH 条件下的__________。 测定酶的活性的实验温度为__________℃。

(3)实验二:分别取上述三种菌株的酶液各 20 ml,置于 50℃恒温水浴处理 60 min,每隔 10 min 取样一次, 测定酶活性,同时测定三个对照组的酶活性并进行比较。本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对照组所用的酶液应 如何处理?__________。

8.(12 分)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注: AA 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表现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2

a1a1 a1a2 a2a2

(1)若亲本基因型为 Aa  Aa ,则其子代的表现型可能为__________。

1

2 / 10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

率是__________。

(3)假设进行很多 Aa  a a 的杂交,平均每窝生 8 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许多Aa  Aa 的杂交,预

2

1 2

2

2

期每窝平均__________只小鼠。

(4)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①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__________色雌鼠杂交。 ②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a 9.(10 分)植物激素

2

科研人员在黑暗环境中培养水平放置的豌豆种子,获得图1 所示豌豆幼苗,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背地 (向上)生长的影响。

(1)豌豆幼苗中合成 IAA 的部位主要是幼苗的__________。

(2)实验一:切取幼苗的 AB 段(上胚轴),检测发现P 侧的 IAA 浓度较高,推测该侧细胞的__________ 生长较快,(从细胞水平可用__________测量并对比这种变化)导致上胚轴向上弯曲,表现出背地性,此 现象__________(能/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实验二:将若干幼苗分为两组,每一组切取 AB 段并纵剖为 P 侧和 D 侧两部分,将其中一组 B 端插入 含有 14C﹣IAA 溶液的试管中,另一组 A 端插入。 h6 后分别测定两组不接触 14C﹣IAA 溶液一端的 14C﹣IAA 相对浓度,结果如图 2.A 端插入和 B 端插入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侧运输能力 较强。

(4)实验三:制备切去 P 侧或 D 侧 3 mm 的 AB 段,将它们的 A 端插入含有 14C﹣IAA 溶液的试管中(插 入深度不超过 3 mm),6 h 后检测 B 端 14C﹣IAA 含量,得到图 3 所示数据。由实验数据判断,P 侧和 D 侧 对 IAA 的运输能力__________(相同/不同),被切去的一侧也检测到 14C﹣IAA,说明 IAA 存在__________ 运输。

10.(7 分)某稻田可以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 食,黑斑蛙可取食稻飞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 50~60 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

3 / 10

____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稻飞虱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3)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最终演替的结果主要是由__________决定。若演替到森林阶 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__的过程。

(4)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 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__________。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15 分)柿子经过发酵可制成柿子醋,以下是柿子醋制作的流程:柿果→挑选→清洗→去皮→去核→ 脱涩处理→切块→压榨→柿汁→灭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灭菌→陈酿→淋醋→过滤→成品。请回答下 列问题:

(1)脱涩过程可以用成熟的苹果、梨等水果释放的__________气体促进柿子成熟。

(2)将压榨后的柿汁加热到 80℃保持 10~20 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酒精发酵时可添加活性干酵母进行, 发酵的原理是__________(写出反应式)。

(3)若醋酸发酵时需扩大培养醋酸菌种,实验室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接种前应对培 养皿、接种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方法分别是 __________接种时应在火焰附近进行,同时设置空白培养基 做对照,原因是__________。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黄曲霉毒素 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 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合成 AFB1 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 AFB1,清除其毒性。下图为采用 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AFB1 解毒酶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基因工程常见的运载工具(体)有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最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 _____。

(2)酵母细胞导入 AFB1 解毒酶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技术,检测到 AFB1 解毒酶基因存在酵母细胞内。 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 AFB1 解毒酶,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 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 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__________。

4 / 10

湖北省襄阳五中 2017 届高考一模生物试卷

答 案

1~5.BDABC

6.C

7.(1)酶活性下降或升高、不变 (2)稳定性(适应能力)较强;40

(3)研究 50℃条件下酶的稳定性;未经 50℃恒温处理的酶液(置于 4℃条件下保存) 8.(1)黄色、灰色 (2)Aa2、a1a2;

1

8

(3)6

(4)实验思路:①黑②观察后代的毛色 结果预测:①Aa1②黄色和黑色 9.(1)幼叶(顶端)

酶 (2)防止杂菌污染; C H O  2C H OH+2CO +能量

6

12

6

2

5

2

(2)伸长;显微测微尺;不能

(3)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P (4)不同;横向(或“侧向”) 10.(1)种群密度 (2)二

(3)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优势种取代 (4)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1)乙烯

(3)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检测培养基是否合格(检测培

养基是否被污染)

12.(1)质粒、λ 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CaCl 处理

2

(2)DNA 分子杂交技术;酵母细胞中 AFB1 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脱氧核苷酸序列

(4)适当的比例;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

5 / 10

湖北省襄阳五中 2017 届高考一模生物试卷

解 析

1.【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2、高尔基体和动物细胞的分泌物有关,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 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4、蓝藻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解答】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关, 错A 误;

B.高尔基体和动物细胞的分泌物有关,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唾液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数量一般比 肌细胞中的多,B 正确;

C.tRNA 与 DNA 都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其中 DNA 可以储存遗传信息,tRNA 的作用是携带氨基酸到核糖 体,不能储存遗传信息,C 错误;

D.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水绵是低等植物,具有叶绿体,D 错误。 2.【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 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 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 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 会引起生物进化,A 正确;

B.在减数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所以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性状 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正确;

C.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但基因仍存在于细胞内的染色体上,因而不一定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 种类和数量,C 正确;

D.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减数时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 错误。 3.【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因此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解答】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光照强度”,则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整个实验过程中密闭气室 内温度必须保持一致,A 正确;

B.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时段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采集到的数据,B 错误; C.四条曲线分别表示羊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C 错误;

D.由于温度相同,因此不同曲线的呼吸速率相同,因此 200 s 时,曲线④和曲线①相应数值之差为光合速

6 / 10

率的差距,D 错误。

4.【分析】1、血糖平衡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 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合 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进而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 水平。

2、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还原氢、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 消耗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

3、有丝过程中,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 央,后期着丝点,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的每一极都各有一套与亲代细胞相同的 染色体,末期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细胞。

4、ATP 的组成成分是 1 分子核糖,1 分子腺嘌呤和 3 个磷酸基团,ATP 水解掉 2 个磷酸基是腺嘌呤核糖核 苷酸,是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解答】解:A.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A 正确;

B.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二氧化碳固定不消耗 ATP,三碳化合物还原消耗 光反应产生的 ATP,B 错误;

C.有丝过程,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 2 个子细胞中,C 正确;

D.ATP 水解掉 2 个磷酸基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逆转录是以 RNA 为模 板合成 DNA 的过程,因此 ATP 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不可以作为逆转录的原料,逆转录的原料是脱 氧核苷酸,D 正确。

5.【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 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相对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因此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 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较短,A 错误;

B.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B 错误;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 10%~20%之间, C 正确;

D.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变化不太剧烈,所以生物进化速度 较慢,D 错误。

6.【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 DNA 是遗传 物质;

(2)用 3H 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7 / 10

(3)15N 标记 DNA 分子,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O →C 3→有机物; (4)卡尔文用 14C 标记 CO ,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

2

2

(5)鲁宾和卡门用 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 .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

所以 18O 2 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如果水作为反应物参与有氧呼 吸的第二阶段,那么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A 正确;

B .利用 35S 标记甲硫氨酸,如果是合成分泌蛋白,则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如果不是合 成分泌蛋白,也可以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B 正确;

C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 DNA 的一条链用 15N 进行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正常情况下, 在该细胞形成的 4 个精细胞中,含 15N 的精子只有 1 个,因此所占比例为 25% ,C 错误;

CO14 14CO14C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大致是:D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 ,则 2 2

14

14

C

3

(14CHO)14CHO)( 2 ,

2

14 C 中的 14C 在无氧呼吸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H O )

2

3

C H OH ,D 正确。

2 5

7.【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2、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 和等特点,温度、PH 等都影响酶活性,不同酶都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 ,在最适宜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活 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和 PH ,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低温使酶活性降低,高温、强酸、强 碱会使酶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

【解答】解:(1)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突变导致脂肪酶活性变化的可能结果是使酶的活性降 低、升高或者不变。

(2)由题图中实验一可知,与原始菌株相比,z6 和 z8 随 PH 变化而变化的幅度较小,所以 z6 和 z8 的酶在 不同 pH 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强;由题意知,测定该酶活性的实验温度是 40℃。

(3)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50℃条件下,处理酶的时间,实验的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温度是无关变 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50℃条件下酶的活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即 50℃条件下酶的稳定性; 对照组应该是不是 50℃处理的酶液。

8.【分析】阅读题干和题表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分离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表,根据 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1)若亲本基因型为 Aa 1 和 Aa 2,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 (死亡)、Aa 1(黄色)、 Aa 2(黄色)、a1a2(灰色)

(2)由后代有黑色 a2a2 可推知其父母均有 a2,又因后代由 3 中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 Aa 2 和 a1a2,

3 3

(3)Aa 2 和 a1a2 所生的后代全部存活,而 Aa 2 和 Aa 2 的后代只有 存活,所以 8× =6

4 4

11 1

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为 ,雄性概率为 ,所以黑色雄鼠为

4 2 8

8 /10

(4)应选用多只黑色雌鼠与之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

酶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 H O +6H O+6O  6CO +12H O+能量 ;

6

12

6

2

2

2

2

9.【分析】据图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豌豆幼苗的尖端, 幅图片说明 IAA 存在横向(或 3 “侧向”)运输,且 P 侧和 D 侧对 IAA 的运输能力不同。认真分析图表即可作答。 【解答】解:(1)生长素合成部位是幼芽顶部。

(2)IAA 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切取幼苗的 AB 段(上胚轴),检测发现P 侧的 IAA 浓度较高,推测该 侧细胞的伸长生长较快,表现出背地生长。(从细胞水平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对比这种变化)。该过程 中,P 侧 IAA 浓度较高,促进生长效果明显,D 侧生长素也是促进生长的,知识效果不明显,不能体现生 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阅读实验过程,通过提取信息,分析实验解结果,可知 A 端插入的幼苗在另一侧测得的 14C﹣IAA 浓 度((极性运输得到的)较端插入的(非极性运输得到的)高,说明 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 运输;单独对照 A 端插入的 P 侧和 D 侧的幼苗的 IAA 浓度,故知道 P 侧的运输能力较强。

(4)分析数据,P 侧和 D 侧的 B 端 14C﹣IAA 浓度差别很大,说明 P 侧和 D 侧对 IAA 的运输能力不同,而 被切去的一侧也能检测到 14C﹣IAA,证明 IAA 存在横向运输。

10.【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 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 50~60 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 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稻飞虱处于第二营养级。

(3)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最终演替的结果主要是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若演 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4)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 能烧掉枯草残根,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

11.【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6 12 6 2 2 5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 H O 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 2CO +2C H OH+能量 。(2)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答】解:(1)脱涩过程可以用成熟的苹果,梨等水果释放的乙烯气体促进柿子成熟。

(2)将压榨后的柿汁加热到 80℃保持 10~20 分钟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酒精发酵时可添加活性干酵母进

酶 行,发酵原理是 C H O  2C H OH+2CO +能量 。

6

12

6

2

5

2

9 / 10

(3)若醋酸发酵时需扩大培养的醋酸菌种,实验室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前应对培养皿,接种环境等用具和培养基进行灭菌,方法分别为干热灭菌、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接 种分别为检测培养基是否合格(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AFB1 解毒酶的流程,Ⅰ表示提取总 RNA 的过程, 12.

并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 cDNA;Ⅱ表示采用 PCR 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

【解答】解:(1)基因工程的运载工具(体)有质粒,动植物病毒,λ 噬菌体的衍生物。将目的基因导入 微生物细胞时常有感受态转化法,即用 CaCl2 处理微生物细胞,使之处于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感受态。 (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后,常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

AFB1 解毒酶,其原因可能是酵母细胞中 AFB1 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 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 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