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X局XX铁路XX段站XX标段X分部
悬灌梁施工测量方案
(里程DKXXX+XXX~DKXXX+XXX.X0)
编制:
审核:
批准:
XX铁路客运专线X标段中铁X局X公司架子X队
20XX年X月
目 录
1.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编制依据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控制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平面控制测量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高程控制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放样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施工放样的步骤和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桥梁施工测量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注意事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变形位移监测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垂直位移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变形监测注意事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提交资料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0
1. 总则
合福高速铁路采用Ⅰ型板式无碴轨道结构,正线数目双线,线间距为5.0米,设计时速350km/h,因此对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的要求极高。
线形控制测量的主要内容,就是及时准确地定位施工中梁体顶面、底面及纵、横位置,将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找出其偏差值,然后对偏差值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修正值,用于指导下一梁段施工。
悬灌施工时梁体线形变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若测控不及时、不准确,数据丢失或失效,将无法通过二次施工或测量予以补救。因此,在梁体施工前就要认真研究包括测量方法、时间、布点、量测点位置、测量次数和精度要求等内容的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及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需要,判定线下工程工后沉降是否达到设计预期值,以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特制定本桥段施工测量方案。
2. 工程概况
本区段路基、特大桥全长18.8302千米,有4座连续梁。
本段孔跨布置:
连续梁(32+48+32m),登云大桥4号墩~6号墩,跨柳溪河,里程为DK232+987.050~DK233+100.650;
连续梁(60+100+60m),徽水河特大桥14号墩~16号墩,跨徽水河,里程DK234+457.970~DK234+679.670;
连续梁(40+64+40m ),南关村特大桥4号墩~6号墩,跨217省道,里程DK239+842.610~DK239+988.310;
连续梁(48+80+48m),南关村特大桥14号墩~16号墩,跨217省道,里程DK240+184.510~DK240+362.210;
本段范围内共有设计院控制点21个(CPI 点5个、CPII 点16个)水准
1
基点19个,平面施工加密控制点27个,点位坐标及高程见下表:
平面控制点表
点名 X坐标 CPI466 CPI467 CPI468 CPI470 CPI471 CPII299 CPII300 CPII301 CPII302 CPII304 CPII305 CPII306 CPII37 CPII308 CPII310 CPII310-1 CPII310-2 CPII310-3 CPII310-4 CPII310-5-1 CPII310-6 3362313.9543 3361631.3700 3347142.968 3349108.5831 3349302.8347 3360981.0610 3360401.8798 3359681.4247 3359184.5327 3358251.3536 3357991.7686 3357917.2618 坐标值 Y坐标 500114.6692 500521.8376 485564.316 503418.7487 503000.5221 499916.5346 500130.9706 501059.1052 501318.6976 500544.2985 501171.0726 501843.4038 高程 214.0490 180.9844 227.4274 213.5147 167.9011 187.0412 213.6677 174.8655 162.5694 177.4665 171.6010 169.6071 179.4681 238.6278 220.23 207.2773 197.9104 194.8514 194.5268 3356254.1693 500726.9249 3355648.7736 3354781.4301 3354762.9760 3353915.7338 3352113.2572 3344362.727 3351028.5622 3350621.0052 502031.2876 501862.5218 501373.4605 502240.2824 502948.7498 486133.4224 503024.1599 503230.8712 3.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7-2006;
2
4、《XX大桥施工图》;《XX河特大桥施工图》;《XX特大桥施工图》。
4.控制测量
4.1 平面控制测量
在架子二队管段内的平面施工控制网在设计院的CPI、CPII基础上进行加密控制。控制点的埋设规格遵循《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CPII点之要求埋设,深度不小于1米;选在通视条件良好且便于保护的地段,以保证相邻导线点间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视线两侧尽量远离障碍物,便于测角、测距,提高测量精度。导线点沿线路走向布设,距线路中心约50~100米左右,各边长应大致相等,其边长控制在200~300米以内,困难地段最短边长不小于100米。点位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视野好,便控制整个测区,埋设好后并做好点之记,方便后续施工放样测量找点。
导线的控制测量采用附合导线的测量方法,即起始边及终止边利用设计院交桩两对相互通视的CPⅠ、CPⅡ点组成的已知边进行加密,连测单独的设计院交桩CPⅠ、CPⅡ点在整体平差时作为固定点参入平差,以保证线路的整体平顺。
各项精度须满足下列指标: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级别 附合长度(km) ≤4 边长(m) 200~300 测距中测角中相邻点位误差误差坐标中误(mm) (″) 差(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限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对应导线级别 CPⅡ 5 2.5 10 1/40000 5n 四等 控制测量仪器采用GPT-3002LN型日本拓普康全站仪及配套的棱镜和TS 06型瑞士徕卡全站仪及配套的棱镜进行观测,测角和测距精度为±2″及±(2+2ppm*D)mm,施测前已在国家授权的仪器鉴定单位进行检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规范及标准要求,并在使用有效期内。观测方法为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每站
3
测角4个测回。各测回间读数较差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的要求。测距采用往返各观测2个测回,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值。
各项观测精度技术指标见下表: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控制网等级 CPⅡ 仪器等级 DJ1 测回数 4 2C较差 9〃 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 6〃 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 仪器精度等级 I 测距中误差(mm) <5 同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mm) 5 测回间读数较差(mm) 7 往返测平距较差 ≤2mD 注:mD=(a+b×D),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 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导线测量外业完成后,导线边长应统一规化至测区平均高程面上。当外业测量各项指标限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再进行方位角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计算,当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时采用通过国家鉴定的科傻平差软件及莱卡平差软件进行两人以上的严密平差,分别平差后再相互校核,确保平差计算准确无误。
4.2 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施测,加密水准点与平面加密控制点尽量共用,测量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往返观测的方法,仪器使用天宝DINI型电子水准仪配合铟瓦条码水准尺,施测前已在国家授权的仪器鉴定单位进行检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规范及标准要求,并在使用有效期内,主要精度要求及技术标准如下: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水准测量
每千米水准每千米4
限差
等级 测量偶然中误差M△ 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2.0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闭合差 左右路线不符值 — 二等水准 ≤1.0 6L 4L 4L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等级 二等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2 路线长度(km) ≤400 水准仪等级 DS1 观测次数 水准尺 与已知点联测 往返 附合或环线 往返 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 铟瓦 4L 水准测量的观测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关于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最大视距不大于50米,下丝最小读数不小于0.5米,上丝读数最大不超过2.8米,前后视距差不大于1米,前后视距积累差不大于6米,观测读数及数字取位至0.01mm,且每测段的测站数均为偶数。
光学水准仪观测顺序为:
往测:奇数站为 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 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 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 后-前-前-后 数字水准仪观测顺序为:
往、返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往、返测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类型 铟瓦 水准仪等级 DS1 视距(m) ≤50 前后视距差(m) ≤1.0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m) ≤6.0 视线高度(m) 下丝读数≥0.3 二等 DS05 ≤60 水准加密控制测量在测量贯通后应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是否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等级的各项指标限差要求,然后计算闭合差,当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时采用两人以上的严密平差,分别平差后再相互校核,求得各加密水准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往(返)测往(返)测各测站高往(返)测往(返)测高程(mm) 5
距离总和(km) 二等、精密水准 0.01 距离中数(km) 0.1 差(mm) 高差总和(km) 0.01 高差中数(km) 0.1 0.01 0.1
5.施工测量
5.1 放样说明
施工测量采用坐标放样法施测,放线时宜进行两个方向的后视,防止点位误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用以检查控制点位是否发生位移。施工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数据资料复核制度,测量数据在至少经过两人计算结果一致时方可使用,未经复核的测量数据严禁使用。现场放线过程中先按照设计坐标放出点位之后再实测其坐标,以来此保证施工放线的精度。也可利用仪器自有功能采用坐标放样,放样数据复核后先输入仪器,以加快施工测量进度,数据输入后须经两人以上复核,放线时同样宜两个方向的后视,放样后再实测其坐标进行复核。
施工放样之前,测量人员首先要熟悉设计图纸,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控制到细部的施测原则,先放出构筑物的主要轴线,再进行细部放样。放样时要以控制网作为放样的依据,认真核对图纸,找出主要轴线的正确位置及各细部点的几何关系,放样后再检查放样点的平面几何尺寸及纵横距离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
施工放样内容包括:墩顶纵横轴线、支承垫石中心十字线、锚拴孔位置。
5.2施工放样的步骤和方法
5.2.1桥梁施工测量
桥位控制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设控制网图形,保证施工时放样桥轴线和墩台位置方向等有足够的精度。桥梁施工控制测量中,采用双复核法测量,首先使用角度距离的方法准确的测设出桥墩的中心位置,然后仪器复测该点的实际与理论坐标相比较,从而提高墩位放样的准确性及精度。
6
桥位的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直接测设,只要将桥梁各部位控制点的坐标计算出来,可以非常方便的放样出桥梁各部位的控制点,从而指导现场施工。
5.2.2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
1)墩身施工完成后,根据大桥控制网利用坐标法测设墩顶纵轴及横轴线,并将轴线控制点引至桥墩身上(至少两点),0#段施工完成后将控制点引至梁顶。每完成每节段施工要对轴线桩进行复核。
砼浇筑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对其线形进行监控,在0#梁段根据0#梁段结构特点布置测控点,并派专人测量并作好相关记录,事后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作出相关总结,一般连续梁桥0#块测控点具体布置如下图所示:
测点平面布置(单位:mm)
测点立面布置(单位:mm)
7
2)主梁悬灌测量:中线施工测量利用轴线控制点控制挂篮中心,高程测量利用0#段顶面预埋的临时水准点控制挂篮底模高程。
为保证连续梁准确合龙,连续梁的预拱度和节段施工高程必须严格控制,每个节段布置5个测点,每次浇注前在模板上测出初始值,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预应力张拉前测出混凝土浇筑后数值,在预拉力张拉后测出最后的数值,每次测量都由0#引出,依次测量包括本节段前的各个节段值。一般节段测点平面上在节段前端布置,测点立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一般节段测点布置立面图
3)线型控制基本原理
线型控制即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法施工阶段,对桥跨结构所发生的几何变形运用控制软件,进行矫正,使其达到设计的理想状态。
线型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计算提供梁体各截面的最终挠度变化值(即竖向变形),设置施工预拱度,据此调整每块梁段模板安装时的前缘标高。用公式表示如下:
Hi=Hi1+f 式中:
Hi—第i梁段的实际立模标高 Hi1—第i梁段的设计标高
f—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增设的施工预拱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悬臂梁施工线型控制的关键是要分析每一施工阶段、每一施工步骤的结构挠度变化状态,确定逐步完成的挠度曲线。影响挠度的因素根据施工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8
⑴单T形成阶段由以下因素产生的悬臂挠度: ①梁段混凝土自重;
②挂篮及梁上其它施工荷载作用; ③张拉悬臂预应力筋的作用。
⑵合龙阶段,将继续发生以下因素产生的连续挠度: ①合龙段混凝土重量及配重作用; ②模板吊架或梁段安装设备的拆除; ③张拉连续预应力束的作用。
在以上过程中,同时还会发生由于混凝土弹性压缩、收缩、徐变、预应力筋松弛、孔道摩阻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引起的挠度。
4)预拱度计算
基本假设:混凝土为均质材料。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梁体截面的应力δh<0.5Ra,并可认为在这种应力范围内,徐变、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叠加原理适用于徐变计算,即应力增量引起的徐变变形可以累加求和;忽略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对混凝土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考虑到各节段混凝土龄期不同所导致的收缩徐变差异将连续梁施工所经历的收缩徐变过程划分为与施工过程相同的时段即:浇筑新梁段、张拉预应力筋、移动挂篮、体系合龙等。每一时段结构单元数与实际结构梁段数一致,在每一时段都对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求出该时段内产生的全部节点位移增量,对所有时段进行分析,即可叠加得出最终预拱度值。
5)节段前缘施工标高确定
节段前缘施工立模标高Hi由两部分(设计标高Hi1和综合预拱度fi)组成,即:设计标高Hi1=Ho+ΔHi,
其中:
Ho-墩顶0#段标高 ΔH-梁体坡度引起的增量 综合预拱度fi=fi1+fi2 其中:
fi1-节段预拱度
9
fi2-挂篮变形预留的增量值。 所以节段前缘施工标高为:
Hi=Hi1+fi=Ho+ΔHi+fi1+fi2
主跨施工采用自行设计的无平衡重自行式挂篮,其变形包括:桁架弹性变形、前吊带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
桁架变形计算:桁架简化为铰接形式,按各个梁段的不同重量,分别计算其弹性变形。
前吊带变形计算:将前托梁简化为弹性支承的连续梁,根据各个梁段的实际荷载计算各个支承的受力,然后根据受力情况计算出吊带的变形量。
非弹性变形测试:挂篮的非弹性变形由挂篮试压试验来实测,对于未经试压的挂篮,参考已试压挂篮(各套挂篮为同一工厂,同一工艺加工)的变形值在第一次挂篮施工时设置,对于已试压的挂篮认为非弹性变形已消除,施工时不再考虑。
施工放样:梁段施工时,中线按照设计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控制测量,立模放样的测点设在底模板梁段的前缘,立模时将上述立模标高换算成坐标标高。在施工过程中对全桥中线和临时水准点进行定期复核和检查,确保各个T构的施工测量的准确性。
材料参数测量:测量各梁段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坍落度、容重等;测量混凝土7d、28d以及施加预应力龄期的弹性模量Eh、强度值Rba及估测徐变系数Φ;实测预应力材料的弹性模量Ey、标准强度Rhy;测量施工荷载值及作用形心。
施工观测:按照施工顺序,每悬浇一段观测5次,即挂篮就位后浇筑混凝土前、浇筑梁段混凝土后、张拉纵向预应力束前、纵向预应力张拉后、移动挂篮前(即进行下一节段作业前)。
每次观测要记录好标高变化、测量温度、承台沉降等。由于温差直接影响着立模放样、复测等的精度,因此放样及复测工作主要安排在早晨5:00~6:00进行,并且每天把已浇完的梁段控制点进行复测,观察其变化并及时调整。每天同一时间内对各点进行观测,把所有数据汇总分析,测量结果以表格形式(施工时统一制定表格)及时反馈至线型控制小组,并对一些意外情况在备注栏中进行反映。线型控制小组及时将计算机计算结果及立模标高反馈至技术人员。
10
为保证桥梁施工的准确性,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控制网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当发现控制点的稳定性有问题时,立即进行局部或全面复测,复测结果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号)第3.1.1~3.1.4、5.4.1~5.4.4条的规定,并进行平差计算,精度符合暂行规定方可使用平差成果。
5.3注意事项
1、为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种差错,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测量人员作好各项复核与校核工作(设计图、标准图及交底图),坐标计算及施工放线过程中应认真核对图纸,充分考虑曲线桥梁的偏距设置及不等跨桥墩的梁缝中心与墩中心的关系,并要求多人复核相互校对,发现有误请及时反馈。
2、加密控制点资料及桩位坐标、承台坐标、墩柱坐标等交底资料要认真、换人复核,确保施工放样准确无误。
3、测量仪器由专人使用、保管,实行三防,保持测量仪器的良好使用状态。在进行施工放样时仪器不能离人,以防未知原因对测量仪器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4、施测人员在使用仪器时按规程操作,并定期对仪器进行常规检查、校正,做好记录。
5、测量资料技术交底及示意图详细、清楚,与现场实际放样相符,经第二人复核后方能发出,向签收人交代清楚不存疑问,并要求签收人必须签字,保留好原始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6、平面位置放样前必须校核控制点是否偏移或破坏,确认无误后报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测量放样数据同样须经二人以上完成计算,最终相互核对计算结果,以保证放样的准确性。
7、现场报验及时,提前一天通知并做好资料,以便第二天能及时报验,及时签认,以免影响施工进度。
8、测量放样原始记录尽量做到规范化,放样数据应该详细、清楚、明了,不得涂改。
9、高程施工放样采用电子水准仪施测,必须闭合。
10、设计院交桩CPⅠ、CPⅡ点、深埋水准点及加密控制点是测量成果的具
11
体标志,是各项施工的依据,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顺利进展的前提,也是后续测量放样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请予以保护,并定期对CPⅠ、CPⅡ点及加密控制点进行复核,以现疑问及时上报。
6.变形位移监测
6.1垂直位移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并建立的控制网,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详见变形监测方案)。
6.2变形监测注意事项
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在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观测往返测均进行两次
读数。
2)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少,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使
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平尺,按照因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3) 变形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沉降变形观测所使用的水准仪精
度不低于1mm,采用每公里中误差为0.3mm的电子水准仪进行施测,并配备双面铟瓦尺。变形的观测精度为±0.1mm,读数取位至0.01mm。 4) 变形监测所采用的基准点必须为经过整体平差后二等加密水准基点,每
次观测必须闭合。并不定期的对相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水准基点进行校核。
5) 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
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6) 对水准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查,在雨季前后在联测,检查水准基点的
标高是否有变动。
12
7) 在进行变形观测时,应选取外界环境变化相对较少的时段,尽量保证各
次测量时结构所处环境条件相相差不大,以消除结构温度变形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8) 变形监测要严格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规定,
在规定的观测时间及观测频次进行不间断监测,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9) 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原始记录详细、明了、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
性,严格执行致责任人签字制度。并对观测时结构荷载状况、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等情况记录清楚,以便为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及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及上报,并建立详尽的变形监测台账。 10) 在沉降和变形观测期内,如发现沉降实测值有明显偏差时(根据国内外
沉降观测实践经验,观测数据有一定的离散性,暂定实测值超过设计预测值的20%以上),应及时上报建设、勘察设计等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3提交资料
构筑物变形测量成果资料将在竣工交验时移交接收单位,移交资料主要有: (1)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4)观测手簿、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5)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6)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7)变形测量技术报告。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