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哲

马哲

来源:微智科技网


名词解释

1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2矛盾同一性 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3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

4.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简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

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意识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感性所反映的事物外部现象和理性认识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的存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的主观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无论那种主观映像都有其客观基础,都有其客观原型。虚假意识也是如此。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事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有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是自己的客观愿望。

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答: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6如何理解辨证否定? 答:

辨证否定是指事物通过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理解事物的发展时,必须看成是事物因其内在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其次,必须坚持否定的双重性,即它既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又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即它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最后,还必须深入理解辨证否定的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和发展、克服和保留的关系。所以,辨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区别与对立:

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2)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

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必要条件。

再次,实践使认识由可能不断地转化为现实。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主观符合客观的反映,后者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反映。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在正确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10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佳节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 (3).联系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定义 (2)原因: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14和改革的区别

第一,改革是自上而下由统治者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推动的。

第二,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现有制度的缺陷来巩固现有政权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是要彻底推翻现有的政权和秩序重新建立新政权。

第三,改革相对比较缓和;则是比较激烈的,往往伴随着暴力和流血。

第四,改革对现有社会生产力总体是一种有利的影响;一般对生产力具有暂时破坏作用,需要新的政权建立起来后加以恢复和发展。

第五,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难度比大,改革需要协调社会大多数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而只需要联合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力量,而消灭其他敌对的力量。

论述题

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 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产生需要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外来文化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相对性—外来文化的分析、外来文化不全是落后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