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2009年2月
健康研究
HealthResearch
Vol.29No.1Feb.2009
中国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谢 恬,孙 敏
(杭州师范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即对中药现代化种植技术、加工技术、质控技术、现代剂型进行了总结,对中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方面等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归纳,对中药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在继承中提高,在发展中继承,我们的国粹中药一定会走出国门,造福全人类。关键词: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009)01-00-03
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全民医
保的稳步推进,到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容量将超越美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我国的中药行业也将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的扶持,在不断规范、不断适应中实现较快发展。预计今后中药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因此,充分了解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才能使现代化的中药产业成为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1 中药现代化种植技术
[1]
2 中药现代化加工技术
2.1 粉碎技术,如超微细粉化技术 根据中药不同
来源与性质,粉碎可采用单独粉碎、混合粉碎、干法粉碎和湿法粉碎等方法。目前常用于超微粉碎的设
备主要有球磨机、胶磨机、气流磨机、振动磨机、冲击粉碎机、超声粉碎机等。
2.2 提取技术的发展,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草药
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单味中药进行提取,既要考虑有效部位的提取效率,又要考虑药理效果。我国对莪术、薏苡仁、紫草、月见草油等的SC2CO2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超临界萃取与传统的溶剂法相比,收率高,有效成分高度浓缩,药理效果好,且毒性降低;其他还有降膜式填料真空蒸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旋流法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加酶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等各有不同的优势。
2.3 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 纳米膜分离技术更适
中药材的种植应遵循GAP原则。目前我国已
在24个省(区、市)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栽培中药材也是医药领域最前沿阵地之一,如组织培养、试管育苗、快速繁殖、脱毒等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通过诱变、杂交,选择突变体,发展新品种;应用细胞工程,发展大规模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液培养,生产特定成分;应用发酵工程,发展真菌类中药的多糖类产品。
收稿日期:2008-10-28
合水和醇等多项溶剂提取液的分离和纯化,尤其在复方中药新药研究和名优产品的工艺改进与二次开
作者简介:谢 恬(1961-),男,浙江金华人,博士,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天然药物、药物新剂型与绿色化学。
第1期谢 恬,孙 敏:中国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65
发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纳米膜分离技术、吸附澄清—高速离心—微滤法制备技术等。2.4 浓缩干燥技术 喷雾干燥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所得产品质量好,保持原来的色、香、昧,且易溶解;由于物料在高度真空及低温条件下干燥,冷冻干燥对某些极不耐热物品的干燥很适合。3 中药现代化质控技术
3.1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
谱等这些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中药现代化最主
要的标志是中药数字化、可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可控。对中药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在具体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的研究理论和理念要继续传承,在药效物质的发现过程中又要不断创新,融合运用中西医药学和现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从而为真正揭示中药和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创更多全新的局面,开发出一批能控制或治愈当今世界上重大疑难病证的新药。5.2 产学研结合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 制药企业与高等院校及中药科研院所科研、技术合作,研制中药新药,将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比如清华大学与广东香雪集团共同建立了清华香雪研究中心、实现了中药研究过程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相结合。真正的科学一定会推动产业的发展,所以科研成果和产业化的良好结合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求会推动科研的发展,正是因为中药产业的需求,才会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5.3 以中药现代化发展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用 近来来对超临界萃取技术用于制备痕量药
检样品的大量研究表明,SC2CO2对非极性或低极性的农残,如有机氯农药,有较高溶解度。而对中等极性的有机磷农药及其他强极性的农药,其在非极性的CO2中的溶解度一般都很低。因而,许多研究者采用加入适当极性夹带剂的SC2CO2从各种基质中回收极性的农残。3.2 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 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可用于成品质量、工艺操作、原料药材的
[3]
质量控制和监测。中药指纹图谱系指中药(包括中药原料、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等)经适当的处理以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主要是色谱或光谱方法等),得到的能够反应该中药特征、标示该中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包括中药材(原料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包括饮片、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主要体现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挖掘三方面的内容。4 中药现代化剂型的应用
[2]
我国幅员辽阔,地道药材丰富,品种多,如东北的
五味子、黄芪,西北的藏红花、冬虫夏草,浙江的石斛、菊花、莪术、郁金等等,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一定能促进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生产及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5.4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仅要对中药的名称、外观形状和包装等外部特征的保护,如商标、版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等形式,还要对中药产品技术的保护。同时,对中医药的处方也要进行保护。我国是中药配方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被无偿占有与盗用最严重的国家。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亚洲某国家的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无偿获取了我国多个中药古方,改为自己的“汉方药”,并衍生出许多从属专利(依存专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后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剪,甚至返销我国。6 中药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出路
从传统的丸、散、膏、汤、丹,到现在乳剂、滴丸、
片剂、膜剂、胶囊、栓剂、霜剂、针剂、大输液剂、中药饮片颗粒剂型改进已成为现代中药的重要标志。同时,诸如此类的剂型创新也折射出我国中药产业在现代化的追求中真正进入“升级版”,实现了从传统古方到现代剂型的历史跨越。5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方向
5.1 中药产业现代化 要加快建设国家规范化中
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药临床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国家要强制推行GAP、指纹图
人类疾病谱正在呈现一些新的变化:①慢性病
特别是多脏器疾病、因衰老引起的功能低下等发病比率增加;②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风、肝胆疾病的病例在增加;
66健康研究2009年
③神经、心理障碍等精神疾患增加;④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病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⑤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增加。在这种新的疾病谱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变化,一个预防保健的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给一个人治病用的钱,如果用在预防上,可以治20个人甚至30个人。而“预防”与“保健”也是中药的优势所在。
中药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等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放化疗对癌细胞的敏感度,提高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在放化疗间歇期服用中药,可使受损的机体得到充分调整。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中晚期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失去了手术条件,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进行放化疗,运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癌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对有疼痛的病人,还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
例如采用现代药学技术和方法从传统中药成功开发出一类新型的高效低毒、安全有效的系列抗肿瘤植物药———金港榄香烯注射液和金港榄香烯口服乳,是从传统中药莪术(郁金)筛选提取分离有效抗癌药活性成分榄香烯(Elemene,C15H24,分子量204.35),上市以来已在全国2000多家医院使用,使30多万例癌症患者受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及首都医科大学采用循证医学系统(EBM)评价证实榄香烯系列抗肿瘤植物药对肺癌、肝癌、脑瘤、胃癌、食管癌、鼻咽癌、癌性胸腹水及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安全
有效,尤其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
现代中药发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按有效成分去做,我们现在真正走向世界的都是这一类药,包括青蒿素等;第二条路是中药复方制剂,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筛选、药效、药代动力学、剂型及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是走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但我们可以先在国内做起来,“一药两制”齐头并进,即传统中药和现代药物都要研究,让经典的更加经典,让创新的更加创新。古老的中药产业当务之急是实现现代化,不能再一味依靠“祖传”,大胆创新才有出路。
中药现代化研究必须突出中药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自身科学原理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中药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发皇古义,阐明新知,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国内中药的发展来看,主要存在四类开发模式:传统中药、现代中药、化学中药、生物中药。现阶段中药产业的基础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各种中药必须协同发展:既不能固守传统排斥创新,也不能盲目创新急于求成;既要满足市场,又要创造市场;既要保持基础市场,又要争取高端市场。我们的国粹中药在克服了种种弱点之后,一定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造福全人类。参考文献:
[1]孟冬霞,等.中药现代化种植、加工和质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
兽医医药杂志,2007,26(5):68-70.
[2]宋慧婷,李淑芬.超临界流体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研究进
展[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3):237-239.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
行)[J].中成药,2000,22(1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