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油气地质学试题

油气地质学试题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 (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 (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 (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108m3/km2)中等的(0.2108m3/km2—2108m3/km2),贫乏的(<0.2108m3/km2) ; 生烃是和成烃潜量、产烃率和产烃丰度、排烃和排烃率、排液态烃的临界含油饱和度、聚集系数。 2)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则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3)油气聚集和有效圈闭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集层中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聚集又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大容积、距烃源区近、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和何存条件好。 4)油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在油气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仍被水所充满;

被油气充满的圈闭依然可以聚集天然气,但被天然气充满的圈闭却不能再聚集油。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一、 基本概念 (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天然气 绝对渗透率 孔隙结构 饱和度 盖层 闭合度 油气藏 油田水 沉积有机质 力场强度 二次运移 流体势

(参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材》教材陈荣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二、 选择题(20分)(红字为答案) 三、 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 D .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2、石油中C、H两元素质量比(C/H)平均值约为 C _。

A 0.56 B 3.5 C 6.5 D 12.5

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 D 。 A <0.5 B 0.5—1.3 C 1.3—2.0 D ≥2.0

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 A .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四、 填空题(20分)

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 有机质数量、类型 和 成熟度 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 石蜡-环烷型 。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氯化钙型、硫酸钠型_、重碳酸钠型;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二是运移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五、 论述题(30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1、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从驱使因素、运移相态、运移通道等方面叙述) 2、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分别叙述,影响因素包括沉积、成岩作用2方面,并分别包括若干具体因素)

3、圈闭的分类。(成因分类:分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等4大类、若干亚类)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1、石油地质学 2、干酪根 3、区域盖层 4、生物标志化合物 5、内陆裂谷盆地

(参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材》教材陈荣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35题):在下面每题的四个可供选择答案(a、b、c、d)中选一个最合题意答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之)(红字为答案)。

1、油气藏“背斜说”诞生于近代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哪个阶段?

a. 1859—1900年; b. 1901年-1925年; c. 1926年—1960年; d. 1961年—现今。 2、石油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75%—80%; b. 82%—83%; c. 85%—90%; d. 83%—87%。 3、石油中氢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9%—11%; b. 11%—20%; c. 11%—14%; d. 21%—24%。 4、石油中正构烷烃随石油馏分比重增大呈现那种变化规律?

a. 单调减少; b. 单调增加; c. 从增加到减少; d. 没有规律。 5、石油中芳烃和氮硫氧化合物含量为38%,环烷烃含量为25%,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a. 石蜡型;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6、石油中石蜡烃含量为60%,环烷烃含量为10%,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a. 石蜡型;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7、陆相石油蜡、硫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a. 高蜡低硫; b. 高硫低蜡; c. 高硫高蜡; d. 低硫低蜡。 8、海相石油微量元素镍(Ni)和钒(V)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a. Ni/V大于1; b. V/Ni大于1; c. Ni/V等于1; d. V/Ni等于2 9、油田水中氯、钠和镁三个离子的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Cl—Na)/Mg小于1大于0,该油田水是何种类型油田水?

a. 氯化钙型; b. 氯化镁型; c. 硫酸钠型; d. 重碳酸钠型。 10、设某岩层两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e,它的近似裂缝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e/d; b. 2e/d; c. 3e/d; d. e/(18d)。 11、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它的近似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T/R; b. 2 R/T; c. 2 T/R; d. T/(2R)。 12、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裂缝间距为D,平行该褶皱轴方向的近似裂缝渗透率是何表达式?

42 3 23 1123

a. D×(T/R)/48; b. D×(T/R)/48; c. D×(T/R)/48; d. 2×10 ×D×(T/R)。 13、储集层中油、气、水三相共存时, 天然气的相对渗透率是何种情形?

a. 等于石油的有效相渗透率; b. 大于气的相对渗透率; c. 小于水的相对渗透率; d. 小于1。

14、用压汞法研究储集层孔隙结构时,排驱压力越大, 该储集层物性是何种情形?

a. 物性越好; b. 平均孔隙度越大; c. 孔隙结构越好; d. 孔隙结构越差。 15、储集层成岩后生变化中,哪种胶结方式储集层孔隙结构相对最好?

a. 搭桥式; b. 基底式; c. 薄膜式; d. 分散质点式。 16、溶解作用通常使石灰岩物性发生何种变化?

a. 孔隙度增加; b. 孔隙度减小; c. 没有变化; d. 渗透率变小。 17、下面有关盖层的叙述哪个最有道理?

a. 泥质岩总是盖层; b. 碳酸盐岩不可能成为盖层; c. 碎屑岩不可能成为盖层; d. 足够厚度泥质岩层多数情形下是盖层,但有些情况下不能成为盖层。 18、断层圈闭属于何种圈闭?

a. 岩性圈闭; b. 不整合圈闭; c. 构造圈闭; d. 复合圈闭。 19、水动力—背斜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b. 不整合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d. 复合油气藏。 20、潜山型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b. 不整合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d. 复合油气藏。 21、水动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倾角与储集层中水的渗流速度存在何种关系?

a. 反比关系; b. 正比关系; c. 无关;d. 时而正比时而反比。 22、烃源岩发生温度增加时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b. 有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3、黏土矿物脱水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b. 有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4、目前认为烃源岩排烃主要通道是什么?

a. 微裂缝系统; b. 孔隙系统; c. 缝—洞系统; d. 孔—洞系统。 25、一般认为微裂缝系统排油时,石油主要呈何种相态?

a. 分子扩散; b. 胶体溶液; c. 分子溶液; d. 连续相和混合相。 26、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a. 力场强度等于势梯度;b. 力场强度绝对值等于势梯度; c. 力场强度等于负的势梯度;d. 力场强度等于势梯度绝对值。

27、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方向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a. 力场强度方向垂直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相反;b. 力场强度方向垂直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一致; c. 力场强度方向平行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

度方向一致;d. 力场强度方向斜交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相反。 28、产烃率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质量的烃源岩生成的烃的量;b. 单位质量的有机质生成的烃的量; c. 坳陷中烃源岩生成烃的量;d. 坳陷中有机质生成的烃的量。 29、产烃丰度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体积的烃源岩产烃量;b. 单位体积的有机质产烃量; c. 单位面积的烃

源岩产烃量;d. 单位面积有机质产烃量。

30、排烃率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体积的烃源岩排烃量;b. 单位体积的有机质排烃量; c. 烃源岩排烃量比生

烃量;d. 烃源岩的生烃量比产烃量。

31、聚集系数是指__________

a. 生烃量比烃的地质储量; b. 烃的地质储量比生烃量; c. 排烃量比生烃量; d. 烃的运移量比生烃量。 32、“上覆式”生、储、盖组合是指__________

a. 储集层下伏于烃源岩的组合; b. 烃源岩下伏于储集层的组合; c. 烃源岩在不整

合面下的组合; d. 储集层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33、盐丘型油气聚集带属于__________

a. 构造类油气聚集带; b. 复合类油气聚集带; c. 刺穿型油气聚集带; d. 地层类油气聚集带。

34、关于礁型复合油气田的下列叙述哪个最合理?

a. 多于一个礁型油气藏的集合; b. 单个礁型油气藏; c. 礁型油气藏与断裂型油气藏的集合; d. 以礁型油气藏为代表的各种油气藏的集合。

三、 如何评价烃源岩?(15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答:从有机质丰度、体积、类型、成熟度等方面论述 四、 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15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答:包括油气初次运移的驱动因素(压实、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

扩散作用等)、相态、通道及其初次运移痕迹、方向、效率、时间和深度。

五、 识图题(20分):

图1中等值线是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构造等高线(深度,单位是米),在静水条件下,请:

(1) 标出溢出点(4分);(A) (2) 画出圈闭面积(3分);(红线范围) (3) 估算闭合高(3分);(100米) (4) 指出圈闭类型(4分);构造地层或背斜-岩性圈闭)

(5) 画出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下油滴O1和O2的运移路径(图幅内)(6分)。

(红线所示)(B图红字或符号为参)

一、概念题(30):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或钻井的人工露头。 3、油气藏:圈闭中存在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就成为油气藏。

4、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5、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6、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7、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它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8、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9、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10、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二、论述题(70分): (答题要点)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0分)。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 V/ Ni 大于 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 V/ Ni 小于 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 2、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10分)。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2)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是沉积作用过程形成的;

(3)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内孔、晶间孔,是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裂缝,可以是构造、压实、脱水和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

3、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10分)?

(1)圈闭的现代概念:指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屏蔽)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2)圈闭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 (3)构造圈闭是由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的;

(4)地层圈闭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层序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5)水动力圈闭是因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6)复合圈闭指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4、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10分)? (1)烃源岩的概念;

(2)评价烃源岩的好坏主要从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的丰度和有机质的成熟度三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1)、有机质的数量: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两个方面。有机质的丰度是评价烃源岩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指标为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百分含量。 2)、有机质的类型:I型为腐泥型;II型为混合型中的中间型(IIa型为腐植腐泥型,IIb腐泥腐植型);III型为腐植型。 3)、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评价主要有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及TTI法等。其中Ro <0.5%—0.7%未成岩阶段,0.5%—0.7% 2.0%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只产甲烷的干气。 5、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15分)。 沉积有机质热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准变质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镜质体反射率Ro<0.5%,该阶段以生物成因气为主,最终产物形成干酪根,且早期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该阶段以生成轻质油和湿气为主;过成熟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以生成高温甲烷为主,也称作热裂解肝气阶段。

6、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15分)?

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指的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运移相态、运移通道、运移模式等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主要有: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扩散作用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分子溶液;胶体溶液;连续烃相与混合相;分子扩散等方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烃源岩中的孔隙系统、裂缝系统、孔隙-裂缝网络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包括:“压实水流”模式;“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作用等。

一. 解释基本概念 (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石油 烃源岩 干酪根 储层 有效孔隙度 圈闭 溢出点 门限温度 二次运移 油气田 生物标记化合物 石油氧化变质作用

二. 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某石油中正构烷烃30%、异构烷烃含量为21%,则该石油类型为B 石蜡型 ;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2.海相石油一般具有_ C 低蜡高硫;

A 高蜡高硫 B 低蜡低硫 C 低蜡高硫 D 高蜡低硫

3.石油主要由C、H、O、S、N等元素组成,其中C、H两元素占绝对多数,其平均

含量约为 B 97.5%;

A 86% B 97.5% C 75% D 90%

4.苏林的天然水成因分类中,氯化镁型是指(B、Na/Cl<1, (Na-Cl)/SO4<0, (Cl-Na)/Mg<1)

A、Na/Cl>1, (Na-Cl)/SO4<1, (Cl-Na)/Mg<0 B、Na/Cl<1, (Na-Cl)/SO4<0, (Cl-Na)/Mg<1 C、Na/Cl>1, (Na-Cl)/SO4>1, (Cl-Na)/Mg<0

D、Na/Cl<1, (Na-Cl)/SO4<0, (Cl-Na)/Mg>1

5.原油中碳的稳定同位素(PDB)一般为A、-22‰~-33‰__。 A、-22‰~-33‰ B、-8‰~-16‰ C、﹥-5‰ D、-22‰~-27‰ 三. 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促进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主要有( 细菌)、(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等。 2、石油中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具有荧光性,荧光色随分子量增加而加深, 芳烃呈天蓝色胶质呈黄色 沥青质为褐色;

3、 孔隙直径位于0.0002至0.5mm区间,称为毛细管孔隙; 4、 油气运移分为_初次_运移和_二次运移。 四.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不整合在油气运移、聚集乃至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可作为输导层称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形成不整合圈闭,不整合面具有封闭性质时可在其下形成不整合圈闭)

2、如何评价烃源岩(从有机质数量、类型、成熟度、有效厚度、分布面积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 名词解释(以教材为标准答案)

1.烃源岩 2.干酪根 3.有效孔隙度 4.含油气系统 5.相对渗透率 6.油气田 7.盖层 8.孔隙结构 9.圈闭溢出点 10.初次运移 11.流体势 12.门限温度 13.石油氧化变质作用 14成烃坳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B.P.Tissot等(1978)将石油分为六种类型。按其分类标准,若某石油中正构烷烃28%、异构烷烃含量为27%,则该石油应属于_ _原油。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2. 毛细管孔隙是指孔隙直径为 。

A、1-2 mm B、>0.5mm C、0.5-0.0002mm D、<0.0002mm 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__%。

A、<0.5 B、0.5-1.3 C、1.3-2.0 D、>2.0 4.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 _ 。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5.原油中的碳同位素δ值(PDB)一般为__ _。

A、-22‰~-33‰ B、-8‰~-16‰ C、﹥-5‰ D、<20‰ 6.不同于陆相原油,海相石油一般具有_ __特征。

A 高蜡高硫 B 低蜡低硫 C 低蜡高硫 D 高蜡低硫

7.按照苏林天然水的成因分类,若油田水[r(Cl-)-r(Na+)]/r(Mg2+)>1,该油田水的水型属于 。

A、氯化镁型 B、氯化钙型 C、硫酸钠型 D、重碳酸钠型 8.在静水条件下,油的等势线与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是 。 A. 斜交的 B.平行的 C.垂直的 D. 无关的 9.在自然条件下,油气运移方向总是 。

A.从高压向低压 B.从高处向低处 C.从高势向低势 D. 从高温向低温 10.地温梯度反映的含义是 。

A.地温随地质年代变化率 B.地温随深度变化率 C.地温随运移距离变化率 D.地温随地压变化率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圈闭可分为四大类,即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 和 复合圈闭 。

2、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为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 及扩散作用等。

3、对干酪根的分类,我国比较通用的方案是分三类,即 腐泥性 、混合型、 腐殖型 。

4、Law和Curtis 总结提出煤层气、深盆气、裂缝性页岩气、浅层生物气 等非常规含气系统。 四、识图分析题(10分)

圈闭名称和形成时序:1上倾尖灭岩性—2断层—3不整合面下—4透镜型—5、6、7背斜

五、简答题(要点)

1、不整合在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作用(10分)(不整合侧向运移通道、不整合圈闭、不整合对油气保存及破坏的作用) 2、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阶段及其产物(10分)(未成熟-生物气、成熟-油及湿气、过成熟-干气3阶段)

3、深盆气系统的基本特征(10分)(气水倒置、分布深、致密砂岩、甜点、异常压力等)

二、 名词解释(以教材为标准答案)

1.储层 2.沉积岩有机质 3.绝对孔隙度 4.盆地模拟 5.油气聚集带 6.力场强度 7.二次运移 8.含油面积 9.盖层 10.圈闭闭合度 11.门限深度 12.石油热变质作用 13.生储盖组合 14. 油田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某石油中正构烷烃与异构烷烃含量之和为60%,则该石油类型为_ __;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2+

2.按照苏林天然水的成因分类,若油田水的[r(Cl)-r(Na)]/r(Mg)<1,则该油田水的水型属于 。

A、氯化镁型 B、氯化钙型 C、硫酸钠型 D、重碳酸钠型 3.石油种C、H两元素含量之和的平均值约为_ __。 A 97.5% B 85.5% C 75.5% D .5% 4.有机质成熟生油的主要阶段,Ro为__ ____%。

A、<0.5 B、0.5—1.3 C、1.3—2.0 D、>2.0

5.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 。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6.不同于海相原油,陆相石油一般具有_ __特征。

A 高蜡高硫 B 低蜡低硫 C 低蜡高硫 D 高蜡低硫 7.在动水条件下,油的等势线与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总是 。

A. 斜交的 B.平行的 C.垂直的 D. 无关的

8.根据天然气化学组成,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湿气。其中湿气是指 。

+

A.H2O>5% B.C2>5% C.C2>5% D.C1>5%

9.根据油气有机晚期成因的理论,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的主要作用是 。

A.热降解 B.热裂解 C. 热溶解 D. 热还原 10.在自然条件下,石油聚集的有利部位总是 。

A.低油压区 B.低油温区 C.低油势区 D. 低油的力场强度区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构造油气藏大类可再分为背斜油气藏、断层 、 刺穿 、 裂缝型背斜及多因素构造油气藏等亚类。

2、油气初次运移的可能相态包括分子溶液、 胶体 、 连续油相 、 扩散 等。

3、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包括下伏式、 上覆 、 互层 、 侧变 及封闭式等

四、识图分析题(10分)

请指出圈闭名称和油藏形成时间顺序(注: A-F 为圈闭或油气藏代号)

五、简答题(要点)

1、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因素(10分)(沉积、成岩2大类) 2、断层在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作用(10分)(断层圈闭、运移通道、油气藏破坏)

3、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10分)(煤层气、沥青砂、稠油、油页岩、气水合物)

一、概念(答案见教材) 1. 圈闭 2. 流体势 3. 煤型气

4. 腐泥型有机质 二、填空(含答案) 1.“压实水流”、“微裂缝(幕式或间歇式) 排烃”和“(扩散)作用”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三种主要模式。

2. 动水条件下,油藏的油水界面必然为(倾斜的或不水平)的。 3. 油气藏和圈闭都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概念。油气藏的静态构成要素包括(圈闭)和(其中的油气流体)两部分。而圈闭的构成要素则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三、识图

研读图1,据此总结干酪根从成岩作用阶段到准变质作用阶段的演化特征。

图1 干酪根从成岩作用阶段到准变质作用阶段的演化图

四、简述题

1. 油源对比的主要参数及其选取原则。(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轻烃组成、C15正烷烃的分布、碳氢同位素;选取受非成因因素干扰最小且较稳定的指标、多个参数选取综合比较、避免取样条件造成的认为差异。)

2. 静水条件下油藏位置是否仍然是天然气的圈闭?为什么?(不一定;油、气所需要的封闭条件存在差异性。)

一、概念(答案见教材) 1. 油气藏 2. 干酪根 3. 煤层气

4. 腐殖型有机质

二、填空(包含答案)

1. 静水条件下油藏位置仍然是(天然气)的圈闭。

2. (干酪根)是有机碳存在的最重要的形式,占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总量的80%~90%甚至更高,其余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叫做(沥青)。

3. 石油、天然气属于流体矿产,可流动性是其根本属性。油气藏中聚集的油气均来自圈闭之外的地方。(圈闭或油气藏)可理解为油气的“暂聚地”;而(生烃坳陷或成烃坳陷)则可理解为油气的“出生地”。 三、识图

研读图1,据此分析总结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发生的主要作用、生成的烃类产物等。

+

图1 有机质的成岩演化与成烃作用图

四、简述题

1. 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内容。(从有机质数量、类型、成熟度、有效厚度、分布面

积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动水条件下油藏的油水界面是否必然为倾斜的?为什么?是。这是因为动水条件下,水不是等势体,存在大小变化,油/水和气/水界面必然向水势减小的方向倾斜。

三. 解释基本概念 (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见教材)

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初次运移、聚集系数、有效圈闭、成烃凹陷、油气聚集带、

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盆地、石油氧化变质作用、油页岩、煤层气、油气资源评价 二. 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地温增加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B.有利于排烃;C.无影响;D.可能不利。 2.陆相石油具____特征。

A.高蜡高硫 B.高蜡低硫 C.低蜡低硫 D.低蜡高硫 3、“ 下伏式”生、储、盖组合是指__________。

A. 储集层下伏于烃源岩的组合; B.烃源岩下伏于储集层的组合; C. 烃源岩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D.储集层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4、溶解作用通常使石灰岩物性发生何种变化?

A. 孔隙度增加; B. 孔隙度减小; C. 没有变化; D. 渗透率变小。 5、石油地质学中,TTI可用来反映烃源岩的。

aA. 古地温; B. 地层年代; C. 热成熟度; D. 生产烷烃的奇数碳优势。

三. 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 Tissot(1974)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 H/C 和 O/C 原子比绘范氏图,将其

分为三类;

2) 按照孔隙的大小,将其分为三类,其中,毛细管孔隙是指孔隙直径为

0.0002-0.5mm 的孔隙;

3)盖层的封闭机制主要有毛细管压力封闭和 异常高压封闭二种;

4) 评价烃源岩,主要从有机质的 数量、类型、成熟度 等三个方面进行。

四. 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1)排驱(替)压力(Pd);(2)

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3)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4)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2,有机包裹体研究在油气过移研究中有哪些应用?(1)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有机

包裹体有利于揭示油气初次运移时的温、压、盐条件、油气相态和成分、通道与方向等因素;(2)二次运移:研究有机包裹体的成分、盐度、均一化温度,以及相态都能够提练出许多有关油气运移的有用信息。

3,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的地质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1)分布特征;(2)气水倒置特征;(3)异常压力特征;(4)储层特征与封闭条件。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 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 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 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 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15.储层与盖层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知识:

1.圈闭 2.油气藏 3.溢出点 4.气顶和油环 5.闭合面积 6.含油边界和合油面积 7.构造圈闭 8.断层圈闭 9.基岩油气藏 10.地层圈闭 11.岩性圈闭 12.水动力圈闭 13.复合圈闭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基本知识:

1.干酪根 2.TTI 3.烃源岩 4.CPI 5.沉积有机质 6.地温梯度 7.门限温度 8.油型气 9.生物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 11.煤型气 12.煤气发生率 13.有机质成熟度 14.烃源岩系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 3.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5.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6.温度和时问对干酪根成烃演化的影响?

7.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及其对成烃的意义? 8.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9.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主要因素? 10.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及其主要参数?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运移 基本知识:

1.油气运移 2.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流体势 5.久压实作用 6.排烃效率 7.净浮力 8.流体力场强度 思考问题:

1.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 2.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

3.初次运移、二次远移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如何?

5.初次运移(排烃)与油气生成关系如何? 6.如何确定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 7.初次运移的模式。 8.初次运移的相态。

9.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 10.影响初次运移的因素有哪些?

11.二次运移的特征二次运移与油气聚集成藏关系如何? 12.二次运移油气的受力情况。

13.有机包裹体研究在油气过移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14.如何确定二次运移的方向? 15.水动力对油气二次运移影响如何? 16.二次运移的条件与结果。 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基本知识:

1.生储盖组合 2.系列圈闭 3.成烃凹陷 4.产烃率 5.聚集系数 6.产烃丰度

7.成烃潜量 8.油气聚集 9.有效圈闭 10.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11.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 思考问题:

1.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 2.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及意义生储盖组合的基本该念和分类。 4.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方法。

5.形成有效圈闭闭的必要条件油气藏中石油的变化。 6.引起圈闭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 基本知识:

1.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 3.油气田 4.油气聚集带

5.构造型油气田 6.地层型油气田 7.复合型油气田 8.二次成烃 思考问题:

1.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活动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2.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第八章 含油气系统及盆地模拟 基本知识:

1.盆地模拟 2.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组成 4.上覆岩层 5.源岩潜力指数 6.含油气系统效率 7.盆地模拟系统组 8.成沉积压实原理 思考问题:

1.含油气系统的命名方案及主要分类。 2.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 3.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内容。 4.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第九章 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 基本知识:

1.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 2.煤层气的概念 3.煤层气系统4.油页岩 5.天然气水合物 思考问题:

1.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目前主要指哪几类? 2.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指那些类型? 3.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的地质特征。 4.请总结我国和世界油页岩分布现状 。 5.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资源量和含碳量。 第十章 油气勘探与油气资源评价 基本知识:

1.油气勘探 2.勘探程序 3.油气资源评价 4.油气资源 5.油气储量 6.探明储量 7.可采资源量 思考问题:

1.油气勘探涉及到的主要方法技术。

2.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技术布置。 3.油气资源评价的特点与主要任务。 4.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内容与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