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微智科技网
V01.26 2o08 No.22 摘要:中药现代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通过分析,认为中医药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们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 认识不足;(2)中药种植缺少规范化,管理不完善,中药的质量缺少稳定性;(3)中药制剂,尤其是复方制剂的有效成分及作 用机制的基础研究不够。 关键词:中药;传统医学;中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08)22—0150-02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在新世纪初,具有我国传统 国中药资源由于开发利用率低、消耗大,一些名贵野生药材资 文化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 源几乎枯竭,中药材规范种植管理也不完善,致使药材市场混 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 乱,中药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药材加工炮制等操作不规范 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传统医学正发挥 而影响药材中有效成分浸出和药效发挥,这就难以保证其临床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类回归自然的 疗效,以致中药材存在质量稳定性不高、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 呼声越来越高,因而传统医药备受青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 等问题,这使许多国家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 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医疗的改革与转 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翻。 型、西方的医药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使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 1.3中菊科研的现状分析 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国际中药市场上,中国中药出 1.3.1基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西方医药学界已对3 000余种 口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每年6/161亿美金)且近年来呈持 植物的成分进行过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中药现代化”了。 续下降趋势;中国6亿美金的出口中药中77%为低附加值的原 事实上,过去人们(主要是西方国家)已经从植物中提取出了59 药材;进口的“洋中药”为19亿美金侔fl】。要使中药走出国门并 种药物,其中包括我们津津乐道的青蒿素等,但没有一种是中 占有一定的世界市场,我们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药。应该说脱离中医学的中药学其实是植物化学,如果植物成 1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分析 分的分析和分离就是中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那么这种“现代 1.1国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 化”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从印尼的金鸡钠树皮提取奎宁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和发展 就是那个时代的成就。中药的药材产地、收获季节、加工处理方 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至今为止,能从根本上 式都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如马兜铃酸不等于马兜铃,这正 承认和接受中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 是东西方药学思想的分歧所在。中药现代化不是搞植物化学, 亚洲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 以西药的模式来要求中药是不公正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还有, 过他们所谓的认证体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 对中药材缺乏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 不认同。 量标准的局面。 1.2中药生产不能与时俱避、实统标准化 1.3.2临床方面目前中药只靠配方,而配方的治病原理至今 我国现存中药资源物种12 772种,全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 也没弄清楚,应该承认汤剂进入体内时较高浓度的成分可能有 有1 926万亩,目前中药材的年产值销量已达35亿元,可见我 限,但要论证“药效物质进入体内有限论”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国中药材的品种、面积、产量方面是很占优势的。但是,首先我 中医的常用配方药在长达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 一150一 修正,已对方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了较为详尽的试验,只是 需要将实验加强规范化。也就是说,中药的临床终点评估已有 基本事实,无需再用低层次的实验来验证,动物实验作为基础 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以药物的目标属性来衡量并不是必需 的,以当前有限的资金及技术条件更应重视终点评估的规范 化。另外,中药在国际上站不稳脚跟还与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缺 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关,从而导致不少好的配方资料外流。 2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2.1增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扩史其影响力 中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医圣张仲景把中医药推上至高的 顶峰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 中药用药法度,用来防病治病的各种药用物质。如果没有中医 理论,就谈不上中药的价值、功用。但中医近乎抽象的理论难以 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其实中医不仅讲究异病同治,更有 同病异治的理论,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去使用中药势必会导 致失败。几千年来,中医药一直是我国惟一的医疗保健体系,无 论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均可依赖中医药进行治疗。因 而,应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使人们对中医药有 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大力培养、发扬纯中医这一群体。所谓纯中 医,是指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又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并能熟 练运用传统中医药诊疗方法治疗疾病,以纯粹的中药和中医理 论在某些疾病方面取得确切、稳定疗效的中医学人才。 2.2中菊生产的标准化 中药要走向世界必须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去衡量其疗效。而 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在中药 研究的某些方面已走到我们前面,如日本对小柴胡汤方剂进行 了从基础到临床及处方标准化的一系列研究,并已广泛应用于 急、慢性肝炎的治疗,仅日本每年就有100万患者在使用并向 其他国家出口。 我国应借鉴先进的药用植物种植业的发展经验,加强科技 投入,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抓紧制订和实施无公害 中药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实现中药材无公害化生产,保障 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首先,就是要建立符合《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 gricultural Practices,GAP)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有针对 性的中药栽培、加工与品种质量实效性的系统研究,解决中药 材原植物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将GAP整体性、动态性原则 应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当中,实行中药材绿色名牌战略,为中药 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千百年来形成的地道药材是优质 无公害药材名牌的基础,如四川的川芎、附子等。建议出面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技术支撑,由企业成立专门的药材 生产行业协会来牵头,负责名牌的认定、保护、实施和监督。进 一步推进中药质量研究及新药开发的大发展,从而为中药质量 研究理论的发展及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GAP创造了条件, 最终更好地加快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中药饮片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中药炮制是中医药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饮片对疗效的影响有时是关 键的,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材来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用药安 全、人类生命健康问题。所以,建立药材炮制的规范操作方法及 评价的质量标准是一件需紧急解决的事情,对于中药现代化的 意义不可忽视。 再次,中药成药质量控制问题。现在的中药成药质量控制, 主要是检测和控制所含组成药材的部分或全部现代研究发现 的有效部位或成分的高低,而不是检测和控制组成中药成药中 各药材所含成分的比例,这完全违背了中医药理论,是中药区 别于天然药物最根本的地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在中药制剂剂型上的改造,其开发适合于个体化治 疗的其他中药制剂,如开发既能体现中药汤剂配伍变化的特 色,又能个体化加工成中药复方颗粒小型设备,这种设备可以 通过浸泡、煎煮、过滤、减压浓缩、加矫味剂等工序,方便患者服 用、携带,且能保证药效质量的相对稳定。在剂型上应该发展起 效快的冻干粉针、滴丸和含服剂、分散片及软胶囊、膜剂等剂型, 尽快与国际现代新剂型接轨,以利于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 2.3中医科研方法的改避 (1)中医药界已普遍认识到,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研究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循证的中医药学将促进科研方法的改 进、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首先,促使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不 断提高并最终与国际接轨。制订循证中医药评价指标体系,客 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其次,通 过在医疗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评价证据,促进中医的临床实 践,提高诊疗的效果。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教学,科学地设置教学 课程,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参与的教学方 式,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培养懂得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具有创新 思维的新一代科研人才。 (2)中医药学是一门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学科,许多方剂 都经历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中药学药性理论的特殊性就是辨 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也是其核心理论。我们应当努力找到中药炮 制的传统理论和现代化研究的连接点。中医药本身有它的特殊 性,不像西方药学本身来源于化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一味中药 由哪几种成分组成,经炮制后哪些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方剂中 几味药各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和特定条件下相 互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成分生成,又有哪些成分被分解, 加减的个别药物在其中又起到哪些作用会使功效发生变化,这 些都需要我们来研究。, 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科 学化难在观念的禁锢、难在资金的奇缺、难在管理的落后、 难在市场的混乱无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完善中药的相关规 则、标准,使其最大限度地科学化、规范化,尽可能地符合国际 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倡导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接受中药的 历史、文化、习俗等特殊性。探讨现有中药质量标准的欠缺及在 世界范围内的可操作性问题。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这一 目标,我们要走的路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国际间的 相互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资源共享、文化共享。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冯国忠,罗赛男.从日汉方药的成功看我国中医药的发展【J】.西部药 学,2006,4:201~203.A —l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