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 教学案例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 教学案例一

来源:微智科技网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壕吏》。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春望》,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沉郁顿挫。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石壕吏》这首诗,与《春望》写于同一个时期,都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石壕吏》告诉我们什么?想借此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文意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逾 邺城 老妪 幽咽 2.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新:最近。

已:停止,诗中引申为完结。 老妪:老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

(一)第1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由此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明确: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地点及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2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这里,吏和老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怒斥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悲凉的氛围。

(三)第3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层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写老妇自请应役。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应如何理解? 明确:老妇这么说是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明确:为了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4.老妇的致词是没人问她,她自己说出来的吗? 明确:不是,是在吏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四)第4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谁在哭? 明确:儿媳。

2.哭声很低,诗人还能听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诗人一夜未眠。 3.“独”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老妇被抓走了。

4.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依据充足即可。 (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五、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生活十分窘迫,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在《石壕吏》中,杜甫记述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

明确:傍晚投宿。官吏在夜里捉人。老翁跑了,丢下老伴。征兵连老妇都要。 2.老妇是不是自愿去前线的?

明确:不是。是被官吏逼迫的,不得已才提出去前线。 3.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依据充足即可。(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部分的思考,既能够感受老妇的心理并了解其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身经历了官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在诗中,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应征,有敢于承担苦难

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由“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作业

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诗改编成一篇记叙文。(学生写完后可相互阅读比较,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开端:点明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发展、高潮:儿战死,家境窘鞭挞“吏”的蛮横石壕吏揭露政治黑暗

迫,自请应役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疾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