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闻·观
黑色理论分析雷蒙德·钱德勒小说《长眠不醒》的人物与场景
许保华
摘要:雷蒙德•钱德勒作为活跃于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侦探小说作家,被视为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流派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作为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以极具特色的基调和氛围塑造了菲利普•马洛这位刚正不屈、久经世故且爱酒如命的主人公形象,并置其于罪恶滋生的都市去寻求正义。而论及硬汉派侦探小说之特征,可与随后发展出的黑色流派(源自法语noir)这一文学和电影批评理论有所关联。本文之目的在于用黑色理论解读并分析此小说中出现的角色和场景元素,从而强调此作品如何影响20世纪美国通俗文学,尤其是黑色电影和侦探小说领域,探索其对侦探小说类型的改造以及如何以钱德勒的视角为新一代侦探故事定下独有的基调和氛围。
关键词:侦探小说;硬汉;雷蒙德•钱德勒;黑色
引言
作为20世纪美国流行文学中最具突破意义的侦探类小说,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因其复杂的故事性和黑暗写实的基调,对于这一题材类别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书中角色们各自心怀鬼胎,相互背叛直到大白、秘密公之于众,可谓悬念迭起、险象环生。并且此小说还刻画了侦探小说史上最著名的硬汉派主人公菲利普•马洛这一角色,为作者笔下未来的更多悬疑侦探故事打下了基础。
受另一位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开拓者达谢尔•哈梅特影响,钱德勒用黑暗写实的方式来描绘故事,树立人物和制造悬念,不但为日后的文学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亚类别体裁,对影视作品也有深远的影响,从而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促进了黑色流派这一理论出现。
1.《长眠不醒》小说
钱德勒这部小说出版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1939年,讲述了私人侦探菲利普•马洛接下了年迈的富豪斯登伍德将托寻找失踪女婿下落的案子,在探案过程中马洛遇见了同性恋情色书店老板、行事冲动的打手、
敲诈钱财的小混混、性瘾成疾的女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最终马洛以意想不到的反转解决了案子,从中映射出了社会的和堕落。小说的题目其实是“对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辞” ,在书的结局中有解释[1]。
这部小说最独特之处在于创造了侦探小说乃至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主人公之一——菲利普•马洛。他是一个喜欢深思熟虑且富有哲理的人物,擅长下棋和读诗。虽不惧与敌手正面对抗,但绝不滥用暴力,只为平息冲突。曾有人问及马洛这一角色性格为何如此,钱德勒答道:“马洛独自拼搏闯天下。他不屑于从属任
[2]
何人。”
2.创作背景
《长眠不醒》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钱德勒将他之前在大众杂志《黑面具》上刊登过的许多短篇悬疑故事“肢解再拼凑”的过程。《黑面具》是于20世纪20年代由记者兼评论家亨利•路易斯•门肯和戏剧评论家乔治•吉恩•内森共同创办的大众刊物,曾刊登了达谢尔•哈梅特创作的短篇侦探故事。钱德勒效仿哈梅特创作的侦探悬疑短篇故事并通过重新利用其中的角色设定,创造出了马洛这一角色形象。正是哈梅特和钱德勒等作家们独具匠心的创作使其小说作品中的角色成为大众偶像,并出现于电影、电视、广播、漫画甚至戏剧当中。
与此同时,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经济由鼎盛的“爵士时代(Jazz-Age)”跌落至谷底的过程。因民众缺乏购买力而导致银行体系的衰退覆盖了整个国家,失业、商店破产、离婚、自杀、偷盗抢掠等暴行随处可见。在20年代末由臭名昭著的“疤脸”阿尔•卡彭(Al Capone)掌管的黑手党帮派不但造成了大众恐慌,更让主流文化对黑帮的犯罪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那时大众刊物上刊登的短篇侦探类故事都聚焦于刻画犯罪分子周遭发生的暴行与不义,而非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这种无主义和暗流涌动的环境给予硬汉派侦探小说发展的土壤,而挣扎求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平民百姓和善于算计、深思熟虑、贪婪无度且冷漠无情的性格也给予当时的作者足够的动
4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读·闻·观
力去创作迥然不同于优雅又不失风度的赫尔克里•波
洛或夏洛克•福尔摩斯这种欧洲维多利亚时期侦探角色的形象。正如哈梅特所言,硬汉派小说“通常将犯罪活动置于现代都市环境下,这是一个充斥着疏离的标志与匿名的陌生人的世界”[3]。钱德勒正是受此启发,以马洛这一角色的故事提升了侦探类小说的故事性,以更平易近人的语境展开故事,与哈梅特早期短篇故事的“行动报告”式叙述方式区别开来。
宗罪》,其双侦探主角的人物设定也是受钱德勒小说的主人公性格影响,甚至包括其长篇处女作《异形3》的故事基调与场景也是受1947年的经典黑色电影《血溅虎头门》启发。所以,分析钱德勒侦探小说作品的黑色元素,通过之后层出不穷的现象来追溯其源头,可以更好地理解钱德勒及其作品对后世至今文化作品的深刻影响。
2.黑色小说与硬汉派侦探故事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黑色电影受到黑色小说的深刻影响,而黑色小说又与硬汉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眠不醒》一经出版,他便成为继哈梅特之后最著名的硬汉派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成为黑色侦探小说的领军人物和新开拓者。
说到硬汉派小说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作品里故事主人公通常都不是侦探而是受害者、嫌犯或者犯罪实施者。其主要特征还包括:有自我毁灭倾向;要时刻面对法律、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不是时刻算计别人就是被别人算计,通常导致双输的局面。这几点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民众习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霍斯利(Lee Horsley)曾这样形容:“这是大众为了掩盖被挫败的男性气概而产生的一种姿态、说话方式和行为准则。在黑色流派故事的世界中,这是一种无力对抗迷失、幻灭、恐惧和绝望的常态”。[9]不同于英式侦探小说主人公总是抽离于案件之外免遭生命危险,硬汉派小说主人公将直面暴力、谎言和充斥着犯罪行为的城市。
二、黑色流派的理论介绍
根据查尔斯•泽普卡(Charles J. Rzepka)的文论《20世纪美国犯罪和侦探小说》所言,法语noir即“黑色”一词最初于1946年由法国评论家尼诺•弗兰克(Nino Frank)用于评价二战后好莱坞犯罪电影的 “朦胧色调”[4]。然而当时这一评价却不被同时期美国影视业的工作者们所接受,电影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对这类电影下的定义各有千秋。在弗兰克的理论被广泛应用的70年代前,许多后来被定义为经典黑色电影的作品被笼统地视为情景剧(melodrama)。虽然学者们至今仍在争论黑色电影及艺术作品是否可以被称作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但可以肯定的是,黑色流派这一文艺理论反映了早于它之前在影视业和文学界产生的和其相关联的文化现象,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硬汉派侦探小说。
1.何为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指受硬汉派小说影响而呈现 “战后幻
[5]
灭与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 。受德国表现主义低调、黑白的视觉风格影响——比如德国导演弗利茨•朗1931年的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M就是凶手》就是有声电影时期的早期黑色犯罪电影的代表作。主人公因其犯罪分子的背景与哈梅特的早期硬汉派故事设定不谋而合——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借鉴了这种独特的摄影打光风格与心理叙述模式,拍摄了许多经典黑色电影[6]。多数黑色电影的故事原型都取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硬汉派犯罪小说,这当中自然包括钱德勒的小说。这时期的代表作除了改编自钱德勒小说的影视作品外,还有诸如由钱德勒跨界亲自改编剧本的《双重赔偿》《蓝色大丽花》,著名悬疑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火车怪客》等。
黑色流派艺术作品的发展不仅仅止步于30年代。直到冷战时期,黑色侦探小说和电影吸收了新的社会语境和艺术品位,化身为“新黑色电影”(neo-noir films)并繁荣发展至今。马克•康纳德(Mark Conard)定义其为“任何拍摄于经典黑色电影时期后并包含黑色流派主题和笔触的电影”[7]。如70年代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唐人街》;80年代科恩兄弟执导的《血迷宫》,以及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故事主人公完美致敬菲利普•马洛的黑色赛博朋克侦探佳作《银翼杀手》[8];90年代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票房佳作《七
三、《长眠不醒》中出现的黑色元素分析
作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长眠不醒》
中富含细节与生动形象的故事元素可以用黑色流派理论来分析。雷蒙德•钱德勒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并不打算沿用之前哈梅特所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硬汉派侦探故事模式,而是树立了新的标准。在这之前,哈梅特与一众同僚(Erle Stanley Gardner,Paul Cain,Frederick Nebel)擅长描绘为人乖张、身强力壮的平民英雄在堕落、狡诈险恶的世界里挣扎求生,救美女于罪犯或帮派之中。故事里的其他人物都不可避免地(至少以某种程度)堕落。然而,钱德勒以本小说中菲利普•马洛这一硬汉派主人公的塑造,成为具有钱德勒特色的经典黑色侦探人物形象。
1.不一样的“英雄救美”
在开始分析之前,需要强调的是钱德勒本人本身是美籍英国人,祖籍爱尔兰。他的家人移民到美国芝加哥生下了他。童年时父亲抛弃了他和母亲,他靠叔叔的救济过活。虽然他毕业于英国的敦威治大学,但他于1912年回到美国,在一家炼油公司任职高薪副主管直到1931年,他的长期酗酒问题和易怒的性格,伴随着经济大萧条,彻底摧毁了他的事业。
从钱德勒前半生命运多舛来看,他对后来写作事业中人物角色的设计能看出些许他自己希冀成为的人
4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