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整本书阅读活动方案

整本书阅读活动方案

来源:微智科技网
整本书阅读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读一本书,亲近一本书,了解一个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基本素质和文学修养。

理论支撑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十分重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整本书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

现状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的我校的高中生,对整本书阅读一直持怀疑态度,到现在还停留在淹没在题海中的老做法,眼界不开阔,因而素质很难提升。整本书阅读步履维艰,现状不容乐观。

探讨形成整本书阅读盲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籍方面。有些作品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有些作品语言文字比较艰深或者篇幅比较长,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浅尝辄止。

2.学生方面。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再加上题海战术的一直流行,连正常的语文教学也只能偏安一隅,更何况开展整本书阅读呢?

3.教师方面。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课业负担太重或其他原因,很难对学生的整本书阅

读给予有效的指导。

4.家长方面。很多学生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看到孩子看课外书籍,不问青红皂白就强行阻止。

5.社会环境方面。花里胡哨的网络文学、庸俗低级的地摊文学、粗制滥造的影视文学影响并左右着我们的学生。有些影视剧作不尊重原著,进行毫无原则地篡改,致使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经典名著原来就是这样,根本不需要阅读。

活动内容

一、阅读活动的开展条件:

1.教师先行研读。语文教师身体力行,自己先读,才能与学生游刃有余地展开交流,更好地指导学生去读整本书。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要将节选自整本书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二要善于营造阅读整本书的氛围;三要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有科学的指导。一是书目的指导。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附录部分的“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为依据,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增删;二是时间上的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安排好阅读时间;三是方法上的指导。教师先应教会学生看书的封面、出版社、说明、作者介绍、序言等等正文以外的东西,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等。

二、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

1.复述故事。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课前布置学生看与此关联的第2回和第3回,上课时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或者精彩的描写片段;

2.专题讲座。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作者生平与创作”“主要人物关系”“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写作特点”等,其中可以穿插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的精彩片段。

3.读书报告会。以校或者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 4.与背诵结合。背诵读物中经典的语段。

5.利用相关媒体。可以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 6.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小论文,并进行展示、比较,最后做出总体评价。

三、具体推进步骤:

①3月1号~10号,各备课组新学期阅读书目推荐;

②3月11号~4月底,开展读书方法指导,师生阅读,撰写心得、书评等;在期中考试后一周,开展阅读周活动,分年级进行阅读专题研讨活动。

③6月1号~6月底,开展年级范围的书评交流、评比活动。 ④7月1号~7月10号,开展学生好书推荐活动。 活动意义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

味。”高中生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具体讲有三个方面的效应:

1.精神激励效应。经典名著中那些歌颂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描绘理想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立志成才是非常必要的。

2.情感熏陶效应。那些描写热爱祖国、思念故乡、歌颂母爱、爱情和友谊的作品,对熏陶和丰富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3.明理言志效应。绝大部分经典名著在做人、治学、理想追求等方面具有许多至理名言,这些格言警句体现了价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高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