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
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
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
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当时的感觉给大家交流交流吗?
2、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还可以再联系汶川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
的地貌格局,都是地
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火山、地震→地形变化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
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冷热对岩石的影响。反复做几次。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反复做几次。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师述: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冷、热
变化的原因流水的作用(风化) 动植物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去取新鲜的土壤。 2.教师将学生取的新鲜土壤进行干燥。
3.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把格尺、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新鲜土壤观察记录单,以上材料每组一套。
4.观察土壤时的发现表格一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 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三、小组合作,
制订观察活动计划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
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
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
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
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
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
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
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学生阅读课本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 。板书:
腐殖质、盐分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
混合物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土壤和生命”。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②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③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过程与方法: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②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
壤侵蚀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对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②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开有孔的长方形水
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两种饮料瓶,瓶底上分别扎大孔、小孔)、不同高度的垫高材料、水、接水容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来实施这些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来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都有哪些。(板书课题《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大家已经结合自己的三种猜测,制订了各自的实验方案。提问:你们打算做哪一种实验呢?(学生交流)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哪些器材?学生观察,知道本节课依然可以采用上节课的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
3.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先要讨论实验方案。(利用展示台展出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老师介绍:这个小组选择的课题是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根据生活经验,他们推测: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如果没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这个小组采用的是对比实验,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提问:实验中要控制什么条件?不控制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两组的地形应是一样的;喷水器的高度是一样的;喷水的量要相同;喷水的时间要相同……唯一控制的是实验组的土壤上无草皮,对照组的土壤上有草皮。)
4.提问:实验中,我们通过哪些现象来判断土地侵蚀的程度大小? (师生一起交流得出:通过观察实验盒中土地的变化和用容器接住的径流的浑浊程度来判断。)
5.各小组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修改时要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完善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
6.集体交流。请两个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师生进行补充,尤其要明确实验中变量与不变量的问题。
7.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有那些要注意的问题呢?(老师利用课件,对实验中的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强调。)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各小组根据研究方案,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准备实验。 2、学生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实验时间相对预留充分一些)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降雨量大、无植物覆盖、土地的坡度大)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以上因素有关。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黄河浊浪”、“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相关图片和录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3、我们通过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侵蚀?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板书:(保护森林、退耕还林)
4、总结:
①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感受
②师述,下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
果我们人类都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科
学合理使用土地,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美好!
附:板书设计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降雨量大 无植物覆盖 土地的坡度大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 分享: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
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内容:
作为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
用,是学生就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运用的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设计与制造”的味道更浓了,更能体现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
由于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涵盖设计、建造家园,以及猜测、交流、实验、分析及动手改进等,结合实际,我们计划按两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设计、建造家园。
二教学目标:
1 人类自身活动也在改变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2 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建造地形,并选择合适地方建造家园,为下阶段探究做准备;
3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学生动手,运用相关材料建造家园。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按要求建造地形,并选择合适的地方建造房屋。
五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简易材料若干等
地形:水槽干湿合适的泥土
房屋:泡沫剪,木头积木,假山用的陶瓷小亭子,纸盒折的,其他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 教师引入
哪位同学向大家说一说哪些因素会对土地造成侵蚀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前一段学的知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
(设计意图:作为本单元的总结课,首先带学生梳理一下先前学习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番梳理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科学概念,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环节。)(二)交流设计建造家园
1出示任务明确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先要小组合作,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个探究任务。出示具体任务和要求。
2 讨论交流完善设计
1)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按要求设计建造家园。
2)我们的家园又该如何设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设计家园,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
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几种建造材料。 3 )小组讨论交流,绘制建造家园的设计图。 4 )小组向全班展示设计图,并加以完善。
5)教师小结:下面,我们就准备开始建造我们的家园啦! 3 选择地形建造房屋
1)教师提建造家园的实践要求:
2)请各小组同学派一名同学到前面领取材料;
3)开始建造家园:学生分小组按照设计图的设计,建造房屋,教师指导、巡视。
4)学生展示家园模型,并说明建造理由,师生共同补充,加以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家园的建设,学生更加感兴趣;通过绘制设计图并展示,这一过程更完美的呈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已经经过了前面的建造设计图的绘制及修改,对于家园的建造已经有了想法,这一环节为实际操作建造,并增加房屋以外的实物,提示学生在建造家园的时候注意植被的存在,使学生对家园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三)总结成果引发猜测
大家精心设计的家园已经呈现在面前了,猜测一下如果我们的家园遭受到暴雨的袭击的话,会怎么样呢?
那么结果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索。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这节课的总结环节,但也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七、板书设计: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 设计 建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