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作者:张振华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4期
Ⅰ.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
(2)能力目标:掌握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思等鉴赏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从美学的角度体会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
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宝黛初会时人物描写的方法。
Ⅲ.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
Ⅳ.课时安排:1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频《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枉凝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首词,揭示了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但最终仍是如“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能成为现实。那么宝黛二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走进黛玉和宝玉,来见证“木石前盟”的缘起。
二.温故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1.林黛玉进贾府,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2.林黛玉进贾府,到各处分别见到了哪些人?
明确:林黛玉进贾府,途经宁国府,进入荣国府,到荣国府正房上房拜见贾母(在贾母处见到了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李纨,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琏嫂子王熙凤),到大舅父贾赦家(未见到贾赦),到荣国府荣禧堂二舅父贾政家(未见到贾政),再到贾母处用晚饭(见到贾宝玉),最后晚上在贾母处的碧纱橱里歇息。
三.序幕
在林黛玉见到的这些人中间,我们最期待她见到的人是谁?(贾宝玉)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世界。林黛玉从此见到了她的前世“神瑛侍者”,贾宝玉也从此见到了他的前世“绛珠仙子”,从此揭开了二人爱情故事的序幕。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这样品读宝黛爱情:
神妙 精妙 微妙 一等一的巧妙
情趣 谐趣 雅趣 一等一的有趣
作家王蒙也说过:“《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文化,是历史,更是人的性格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的综合体现。”
四.初会
(一)相看两不厌——“心有灵犀”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描写宝黛初会的场面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14、15)
2.宝黛初会时两人分别是什么感觉?两人刚刚见面的时候,目光有一个短暂的交会,黛玉刚见到宝玉,有一个神情,宝玉见到黛玉的瞬间,又是什么反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砚斋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脂砚斋批: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了滞皆无)
两人首次相逢,却居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从审美预期上,与其说两人一见便留下情根,不如说是两人在精神上想通相应。
3.两人有相同的感觉却有不同的神情,曹雪芹用两个字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神情,是哪两个字?
明确: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笑:“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下面找两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演林黛玉,一个演贾宝玉,将二人初次见面时的场景进行现场演绎。
(播放宝黛初会的视频资料,并与之进行比较。)
4.如果把这两个句子稍作调整,让学生鉴别一下,这样改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提示:从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阆苑仙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1.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找一下。并找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2.当我们沉浸在字里行间,去仔细体会,才能得其意,知其趣,悟其神。这段文字所描写的黛玉传达出了她怎样的神韵呢?
提示:病态之美、多愁善感、楚楚动人、别有风韵、超尘脱俗、有灵气
3.要求大家齐读本段。
4.讲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为什么作者不描写她的衣裙装饰啊?在描写王熙凤时,她可是穿金戴银,珠光宝气。是作者忘记写了吗?
明确:两个用意。
(1)作者不写服饰,是为了突出黛玉内在的气质和神韵。
(2)同时我们也看出了宝玉性格中不俗的一面,正如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中所说的那样“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这些描写完全用虚笔,说明黛玉的脱俗之美,而其他女子的美则是她的陪衬,是世俗之美。
5.这样美的一个女子,曹雪芹为什么此时才泼墨描写她的外貌?林黛玉进贾府这么半天了,见过了那么多人,难道大家都对他没有印象吗?
明确:曹雪芹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林黛玉进行了描写:众人眼中的林黛玉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6.前两者都是对林黛玉作简单地描写,而那段细致的肖像描写是谁眼中的黛玉?(贾宝玉)
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安排,他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提示:作者有意让黛玉的美在宝玉的眼中尽情的绽放,也就是说,只有宝玉能够注意到黛玉身上这些内在的神韵和气质。
6.黛玉形象:
细心敏感、谨言慎行、自尊自重、知书达礼、举止不俗、柔美多情、细心周到、言行得体、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聪慧、极富神韵。
(三)美玉无瑕——林妹妹心中的纯情郎
1.分析过了黛玉在宝玉眼中的形象,那么,在黛玉眼中,宝玉又是什么样子呢?文中有两次对宝玉的肖像描写,在什么地方?请找出来,看看表现了宝玉的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赋的铺陈和韵散兼杂的手法,描述了一个面目清秀、神采飞扬、眉目含情的青年贵公子形象。
2.其实黛玉在见宝玉之前,对他印象怎样?为何会形成这种印象?
(1)王夫人口中宝玉(此为一抑);黛玉母亲口中宝玉(此为再抑);
黛玉见到宝玉大吃一惊时,“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的肖像描写(此为一扬);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此为再扬)。
(2)《西江月》词运用了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更加突出了宝玉的形象。
3.同是宝玉,为什么在黛玉眼中,和在众人眼中有如此大的不同?
黛玉更多的是凭直感来评价宝玉,她看到的是宝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那么众人评价宝玉是一个什么标准,在当时的人眼中,什么样的人才是于国于家有望,有才的人呢?
用功读书,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科举及第,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类的人。而在宝玉心中,对求取功名,追求功名利禄这一类的人,是最为不屑一顾的。当时他身边也有许多人,像宝玉的父母,像薛宝钗,像史湘云,劝他多做一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唯有林黛玉从不劝他这一点,在摒弃功名利禄,追求自由这一点上,宝玉黛玉达成了高度的一致,高度的共鸣。只有黛玉能够理解宝玉,欣赏宝玉。
所以,世俗眼中不肖子,在黛玉心里是纯情郎。
4.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唯一一个令作者在描写上做到了形神兼备的人物特例,单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人物由衷的喜爱。在作者的笔下,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这些课文是从那些地方描写的?
(1)在宝玉出场前,通过王夫人的话和黛玉回忆母亲的话进行侧面勾勒,表现宝玉的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
(2)宝玉出场时,作者对其进行的两次肖像描写,刻画出眉清目秀,英俊多情,风流倜傥,光彩夺目的外在形象,与别人的议论形成反差,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
(3)《西江月》二词寓褒于贬,正文反作,揭示他厌弃功名利禄,追求个性的叛逆形象 。
(4)“送字撰由”说明宝玉具有男女平等思想。
(四)问玉摔玉——“似傻如狂”的初次表现
课文哪个地方写宝玉“问玉摔玉”的情节,宝玉为什么摔玉?
明确:
(1)为黛玉而摔。导火索是林妹妹没有玉,这块玉叫通灵宝玉,如果玉是人品高洁的象征,那么神仙似的林妹妹也该有,而林妹妹没有,所以它不通灵,要摔它。
(2)为天命而摔。衔玉而生代表着出身高贵,是天命的象征。我们看到宝玉摔玉的时候,贾母很紧张,说“你打人骂人都可以,何苦摔那命根子”可见,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这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他要对抗天命,所以,要摔它。
(3)为世俗而摔。象征高贵的玉,这让周围的人艳羡不已,然而宝玉却不以为荣反引以为耻,与众不同,非但没能让他产生优越感,反而愈感孤独。玉使之失去了与他人平等交流的基础,要摔它。在众人眼中这种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玉,在宝玉眼里却是“劳什子”,什么是“劳什子”就是说,什么破玩意儿,不值一提,我们再一次感到了两种世界观的冲撞。
(4)为平等而摔。他单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却不说哥哥弟弟都没有,林妹妹也没有,因此,要摔它。
但是,摔玉的结果如何,玉摔碎了吗,没有,在贾母的一番劝导之后,宝玉又戴上了这块玉,在这两种世界观的冲撞之下,显然宝玉是失败了。这也预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式的结局。
著名红学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说:
“红楼梦一方面全力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主观企求上,他是要这个世界永驻人间。另一方面,他又无情的写出了一个与此相对比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则不断地摧残着这个理想的世界,直到他毁灭为止。”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温了宝黛初会时的场景,分析了黛玉和宝玉的形象,领略了他们纯美的感情。但同时,我们也处处感受到了与此相对的一个世俗的功利的污浊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摧残着束缚着宝黛那个纯洁的至真至美的这个理想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因此,宝黛的爱情悲剧注定无法避免。
张振华,女,硕士,河南化工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