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19040德育研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沙彩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山东淄博,255000)摘要:为了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文章阐述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从文化维度、德育维度、教学维度、活动维度、传承维度五个维度指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并展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成效。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校园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8)19-0068-01二十一世纪,追求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翻转课堂、生本教学。因此,在这些新理念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一度处于一种异常“尴尬”的地位。因此,开辟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尤为关键。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第一,文化维度:传统文化教育从“墙上”到“心里”。学校文化能够集中表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坚持“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文化理念,不放弃校园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开创民族文化园、民族展室等特色活动场所。学校民族展室涵盖五十六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织绣、饰品、服装、雕塑、体育用品等十几个门类上百件展品。第二,德育维度:传统文化教育从“口头”到“实践”。我校逐步探索构建起了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民族德育体系,并将其列为“校魂”。从这五大方面出发,学校德育体系再细分为五十多项条目,每一项都精确细致,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德育工作的中心确定为培养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优秀人才,而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也全部在儒家五常”这个核心体系内展开[1]。第三,教学维度:传统文化教育从“小教室”到“大课堂”。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在广泛征求师生建议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以“民族体育”“民族节日”“民族武术”手工制作”等课程为核心的十多项特色“民族文化大课堂”课程。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构建了以《民族常识》《中华大家庭》课本为主的教材,选编有回族特色的补充材料为辅助教材的教育教材,开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常识课程”。第四,活动维度:传统文化教育从“体育课”到“大课间”。课间操是每个学校都必须具备的一项活动课,我校的民族特色大课间活动由“眼保健操”“放轻松”“最炫民族风”“礼仪拍手歌”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既相对,又和谐统一,彼此依存、互相衬托。“最炫民族风”是我校课间操的一个特色项目,我校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进行了筛选,改编了佤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竹竿舞,动作美观且简单易学。第五,传承维度:传统文化教育从“概念”到“具体”。首先,舌尖品乡味。作为一所民族地区学校,我校围绕金岭本地饮食特点,开设了“清真美食”课程,由专门组织学习、制作清真美食。其次,笔尖展墨香。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项目传承至今,我校安排专职书法教师开设了专门民作者简介:沙彩虹(1973—),女,回族,山东淄博人,一级教师。
族特色课程。每学期都展示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及师生创作的书法、汉文书法及绘画作品。然后,指尖绘丹青。我校围绕十字绣、手工课、版画制作开设专门民族特色课程,由专职美术教师授课,并邀请部分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同时,展示学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成果和作品。再次,足尖上彰体魄。学校围绕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开设专门民族特色课程,由专门教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开发。至今已开发出《盛世蹴鞠娃》《阿瑟俩目》等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常年参与舞蹈学习与演出的学生达50多人。最后,心尖抒情怀。学校将时事教育、镇情教育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展示金岭镇居民及师生风采的比赛活动,激发每一名金岭人“爱家乡、爱金岭”的热情。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成效第一,弘扬“本土文化”,发掘“民族根”。每学年,我校都会开展“笃行致远”研学旅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清真寺、锦绣桥、金岭火车站等历史遗迹。我校更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清真文化博物馆、梦龙陶艺馆成为我校师生的实践基地,让师生近距离地感受清真文化和黑陶艺术的魅力。第二,传承儒家文化,构建“民族魂”。每个民族都有民族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我校从“仁义礼智信”中提炼出各自不同的德育内涵,从这五大方面出发,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年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月份德育主题等德育实施细则。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德育工作的中心确定为培养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优秀人才,而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也全部在“儒家五常”这个核心体系内展开。第三,创新民族特色,舞动“民族风”。民族大课堂不仅是本校师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更成为展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民族体育”“民族节日”“民族武术”“传统泥塑手工艺”“十字绣”“版画”已然是学校亮点。学校的民族舞蹈受邀参加山东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引起了各个媒体的关注和采访。三、结语以课程润泽生命,用文化滋养心灵,“五维一体”的创新研究让我校把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参考文献:(11):70.
[1]李维娜,王旭.探究地方特色鲜明的思想品德课程[J].中华少年,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