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中国美学十五讲》:三
逝者
如斯
Part 1 丨总结
1
气与水的自然宇宙
气化宇宙,是勃勃生机,水流不息,是世界无常。
尽管时光流逝,不能停歇,但宇宙呼吸,万物生长,莫不变化、联系、绵延。
在无尽的流逝中,宇宙是活的,其生命节奏也并不神秘,就流淌在每一个性灵的血管中,等待着每个人的自我发现与发掘。
2
对待同一主题的不同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总带有无奈的情怀,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昼夜不断,分秒不能
略停,无人可以奈何之。
然而胖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却全然不同:
“时光是流逝的,所以一切都在变,这就像白天之后是夜晚一样自然,没什么了不起的。”
胖先生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白胖先生!
Part 2 丨 笔记
一、创造
创造:以心灵去贴近、感知、融合、延展自然(天意)。
创造是符合天意、天性、天道的行为。
创造体现了体、相、用的分别和融合。
创造回归到个体本身,就是对自身的发现和发掘。这是创造行为的唯一动机,唯一方式和唯一目的。
“天”乃一真绝对之本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根本意思就是不依他而起,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
天地为体,造化为用,万象为相。
儒道两家同举天地的创造精神,但思路却又不同。道家要去人力,推自然之力,以自然之创造为创造。而儒家认为,人力可以比天,天不能言,以人代之,人以创造代之。
王阳明强调“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和和畅,原无间隔”,天地万物中有了我心这个“灵明”,就能仰天之高,察地之广,我心这个“灵明”将天地物我整合为一体,宇宙就在我心中流淌。
二、新变
新变:中国哲学对“活”的定义,就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新变的过程(联系):流、变、网。
流:《易经》说易,说变,最终是是在说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一种常态。“流”字是对这种常态清晰而冷静地表达。
变:中国哲学中的“流”,是一个往复回环的过程,如同生命。故孕育新,新绵延故。“变”即为“新”,为生生不息,但不一定指上升的运动。
网:革旧鼎新,意度回旋,会通和合,与故为新。新故之间的绵延关系,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的流动中相互联系、不断展开。所谓大化如流,即为此意。
“生”是宇宙的根本特性,生命为宇宙之本体。
中国哲学是在生命的联系性上追求新,新是生命连续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时间展开过程中的一个点,也是空间连续中的一个扭结。既在时间的流动中新了,在空间的绵延中新
了。
“动”是具体的,是时空界内的。而“变”(或云“易”是超时空的,是对生命之间处在无限变化状态的一种抽象,强调的是神化幽微的变易之理。
新叶不是对物体新的状貌的形容,它所突现的是一种叫做“别故”的特点,是一种不同与往常的生命特点。
钱穆说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不主独标新意而主会通和合,是很有见地的。
心是生命体验之新,是体验中的境界。
《二十四诗品》有“纤秾”一品,其中有云:“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故为新。”
三、流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大:自然为大,人性超越创造本能为大;
逝:流动为逝,随自然宇宙而流动为逝;
远:呼应天地为远,融化自身、于逝者中自由沉浮为远;
反:回归自身为反,将宇宙的节奏纳入自性的音乐为反。
所谓:逝者如斯,不常不断;随物而往,大化同流。
宇宙就是大化,大化是意思,就是讲空间置于时间的顿进中,空间被时间化、节奏化、流动化。
若是逐物,则粘滞于形相,流溺于欲望,强于为物取解,则不得物。
宇宙是运转不息的,外在的表象虚而不实,内在的气脉才是其真实,这就是宇宙的节奏。
频率52赫兹
不断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终究会被听到,
终究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