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州 师 范 大 学 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346 考试科目名称: 体育综合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 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C.人体生物特点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D.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2.等动力量训练法是在指动作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肌肉始终能发挥出( )的训练方法。 A.最大力量 C.持续力量 3.训练课的结构一般包括( )。 A.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C.准备部分、主干部分和结束部分 B.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D.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休整部分 B.较小力量 D.较大力量 4.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的( )等方面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A.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规划 B.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 C.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手段 D.监督、协调、指导、控制、反馈 5.一味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把学生当成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工具人”和传承运动文化“载体人”的做法,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对学 1
生( )的一种压抑。 A.锻炼的有效性、有序性 C.知识性、实用性 B.积极性、创造性 D.科学性、层次性 6.骨骼肌细胞收缩和舒张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 )。 A.线粒体 C.细胞核 B.肌小节 D.细胞膜 7.胰高血糖素由胰岛的( )细胞分泌。 A.α C.γ B.β D.θ 8.乳酸阈(也称为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运动强度运动时,由( )的临界点。 A.ATP-CP供能向无氧代谢供能过渡 B.有氧代谢供能向ATP-CP供能过渡 C.有氧代谢供能向无氧代谢供能过渡 D.无氧代谢供能向有氧代谢供能过渡 9.下列不属于动作轨迹的构成要素是( )。 A.轨迹形状 C.轨迹幅度 10.发展最大力量的途径不包括( )。 A.加大肌肉横断面积 B.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 C.增加肌纤维的数量 D.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B.轨迹方向 D.轨迹结构 二、判断题(每题5分,共50分) 1.体育运动按人体参与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跃、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 ) 2.运动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竞技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 3.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 ) 2
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 5.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其动作质量判定。( ) 6.动作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 7.不管在什么时候使用队列队形,应尽量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简捷高效;2)利于课堂教学;3)合理利用口令。( ) 8.在场地器材的布置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 ) 9.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则不含此蛋白。( ) 10.“极点”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 )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述测量评价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当今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四、案例分析(共110分) 1.某体育教师在给新学员教授太极拳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将动作讲解得非常细致,但学员却反映教学效果不好,请问在学习动作的初期阶段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更好?其生理学原理是什么?(本题35分) 2.在田径、游泳等体能类项目的训练中,教练员一般都要进行大负荷量的训练安排,既达到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目的,又科学地控制运动员训练负荷极限的生理临界点,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请说明这种训练安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本题35分) 3.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作为衡量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依据呢?有些学者认为:“汗”和“笑”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核心,即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和学生愉快的学习气氛;有些学者认为:体育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活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还有的学者认为:“懂、会、悦”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即“明白道理、掌握技能和愉悦身心”。请从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认知、技能、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标准的认识。(本题40分)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