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体会
来源:微智科技网
・142・ 中国中医急症2009年1月第l8卷第1期 JETCM.Jan.2009,Vo1.18,No.1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与AS表现相似,所以督脉空虚为其发病 的内在依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 能,。肾将惫矣”;《难经・二十九难》云督脉“贯脊属肾”。As病久 则肾督空虚。《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 寒湿之气也”,说明风寒湿等外邪为As发病的重要条件。《素问・ 风论》日“风者,善行而数变”,与As表现部位多样有关,即可上 至头面表现为眼炎,也可下至足部表现为跟腱炎。《素问・风论》 日“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As致 病多表现为风寒、风湿、风热或其兼杂。 2辨证施治 AS发病可表现证型较单一,也可兼杂出现,在不同时期也 可表现不同。从临床实用出发,将其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 瘀互结、肾督空虚。下面就其各个证型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 方药进行剖析。 2.1 风寒湿阻症见腰背部疼痛,夜间为重,甚者痛醒。后背 发凉,遇热舒适。晨僵。可出现非对称性大关节肿胀,也可表现为 肌腱端炎。纳可。因疼痛而寐差。可有便溏。舌淡或淡紫或有瘀 点,苔白或白厚,脉紧。《素问・痹论》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故痛也”。寒邪客于血脉则腰背部疼痛发凉。寒凝则血瘀,表现为 夜间痛重。AS患者血小板计数偏高符合血瘀改变。湿性重浊、趋 下、粘滞,多表现为下肢关节肿胀,病情缠绵难愈。湿为阴邪,易 袭阳位,表现为便溏。舌脉有寒湿兼血瘀之象。本型为AS的基 本证型。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其 中细辛为治疗AS要药,另需加入活血药,如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止痛,可加用温补肾阳药如狗脊等以达到良好的温经散寒效果。 2.2 风湿热郁症见腰背部疼痛,非对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 眼炎,咽痛,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本型可 因风湿热邪直接侵袭人体,也可为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所致。本型 白细胞计数偏高或淋巴细胞偏高,符合AS感染改变。舌脉有湿 热之象。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用宣痹汤加减,其中防己、 薏苡仁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清热利湿。 2.3 痰瘀互结症见腰背部疼痛,夜间痛醒。关节变形。舌淡 紫或有瘀点,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 不畅化瘀生痰导致关节变形。舌脉为痰瘀互结之象。治宜活血祛 瘀、化痰开结,方用桃仁饮加地龙、胆南星、乌梢蛇等加减,取其 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本证型根据情况配合其它疗法效果 更优。 2.4 肾督空虚症见腰背部疼痛,腰膝酸软,头晕,耳呜,记忆 力下降,舌淡,苔薄白,脉沉。AS患者发病初期,鲜有肾精不足、 肾阴虚、肾阳虚等肾虚表现,也鲜有因患AS而导致男女不孕不 育之临床报道。故AS为半表半里之经络病变,病久累积于。肾, 但。肾虚表现较轻。治宜补肾强督,方选独活寄生汤加狗脊等加 减。本证很少单独出现,须灵活配合其他疗法。 3 结语 AS目前无根治方法。感染与关节炎发病有着重要的相关 性。AS须严格控制感染,必要时配合解毒类草药如白花蛇舌草 等,可取得良效。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控制症状,但须配合免疫抑 制剂,否则影响愈后。以现代医学为依托的中医辨证治疗AS,使 其更有针对性,可很大程度改善愈后,避免盲目性。 (收稿日期2008—06—20) 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体会 石 青 中图分类号:R697 .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09)01—0142—02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药治疗 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病,是前 列腺腺体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逐渐增生而形成多发性球状结 节的前列腺增生性疾病,据报道发病机制与中老年睾丸功能衰 退以及性激素代谢紊乱有密切联系。临床特点早期症状有尿频 尿急,即排尿次数增多,尤其在夜里更为明显。以后出现排尿困 难,尿流变细和有残余尿存在;进一步发展成排尿点滴,急性尿 潴留,甚至发生充盈性尿失禁,晚期亦可有肾功能衰退而致尿毒 症。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通常临床将前列腺增生症分为三期:第1期为患者排尿困难、尿 频、夜尿增多、排尿无力,膀胱壁因排尿费力而出现小梁,但是没 有残余尿;第2期系指膀胱逼尿肌开始代偿不全,不能将尿液完 全排出而出现残余尿,常常易合并发生慢性细菌性膀胱炎;第3 期系指由于长期排尿费力,引起膀胱排空机能减退,发生尿潴 留、肾功能不全。前列腺分期在决定治疗方案上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认为,第1期的前列腺增生症适于保守疗法,第2期的早期 患者也可以试用保守疗法,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进展的 第2期患者以及第3期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应该考虑手术治 疗。保守治疗西医予以导尿、腺体内注射药物、内分泌治疗等,有 一定疗效,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而中药通过辩证 施治具有毒性反应小、标本兼治的优势,既能在急性期改善症 状,又能在症状缓解期调节脏腑功能,使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 而减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发作。 1 病因病机 前列腺增生症是指因性激素分泌减少或炎性增生导致前列 腺内纤维细胞增生,压迫尿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造成 前列腺肿大症状的主要因素,是因膀胱颈的肌肉紧张而形成无 法顺畅排尿,或因为肿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出口而无法小便。由 于过度劳累,或感受寒冷,或情结剧变,或贪食过量刺激食物等, 均可激发前列腺组织突然充血肿胀,压迫尿道,而导致尿潴留和 排尿困难。中医学认为其属“癃闭”范畴,多以肾虚为主。盖肾为 水脏,主气化而司开合,肾气充沛,气化正常,则能化气行水而小 便畅利。因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 “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不畅。即年老肾 气衰弱,气化不及州都,而小便排出困难,肾阳虚衰为本病之本, 水湿潴留为本病之标,故本病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2 辨证论治 肾虚是本病之关键。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其病癃 闭,邪伤肾也”,指出其病是因为肾脏受损,因此本病的治疗以温 补肾阳、通利水道为基本法则,常用方剂是济生肾气丸,取其温 阳化气之意。对于本病的治疗,除了辨证论治外,还必须与辨病 相结合。本病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形成尿道梗阻,而导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410005) 中国中医急症2009年1月第18卷第1期 JETCM.Jan.2009,Vo1.18,No.1 ・143・ 致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按中医 辩证为痰瘀互结,凝结为块。因此,尚须配伍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之药物。由于此病排尿困难,尿液潴留,又极易并发尿路感染,按 周,腹水和黄疸未减退。笔者详察患者,见其身目俱黄,但黄色略 显晦暗,且双目发青,舌质紫、苔黑而润。减其栀子与茵陈用量, 加干姜6g,制附片lOg,片姜黄12g以期散寒祛瘀。1周后症状完 全消失,腹水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中医辩证为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故须配伍清热解毒之药物。中医 学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了肾的气化外,尚须依赖肺的通调,脾的 转输,因而本病还与肺、脾有关,在原方基础常稍加开宣肺气、升 提中气之药物。基本方用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熟地黄、山 药、山茱萸肉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当归、丹参、海 1.2 糖尿病袁某,男性,56岁,农民。因“口渴、多饮、多尿伴 手足麻木3个月”来诊。实验室测查空腹血糖为17.6mmol/L,尿 糖(+++)。予格列美脲胶囊4mg/d口服,合用滋阴清热舒筋 活络中药治疗。服药10剂后其空腹血糖降至13.1mmol/L,口渴 等症好转,但患者出现头身困重,胸闷泛恶,纳呆便溏,畏寒肢 藻、桃仁、川牛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解 毒;升麻、桔梗取清气上升则浊阴下降,欲降先升之义。临床收效 颇佳。 3 病案举例 患者符某,男性,70岁,干部,2007年2月25日初诊。10余 年前即出现小便排出困难,排尿次数增多,尤其在夜里更为明 显,曾去多家医院诊治,诊断均为前列腺增生症,服中西药治疗, 症状仍有逐年加重趋势,且每因感冒、饮酒或劳累后更甚,第年 发作加重在1~2次。3日前因饮酒 症状加重,小便点滴而出, 小腹胀痛,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 薄白,脉沉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证属肾阳虚衰。治以温补肾 阳、化气利水,佐以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药用制附子10g,肉桂 粉3g,桂枝6g,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肉10g,车前子15g, 茯苓15g,泽泻10g,丹参30g,海藻10g,桃仁10g,川牛膝15g,连 翘lOg,黄柏10g,桔梗10g,并嘱其禁饮酒,注意休息,避免感 冒。2剂后患者小便排出成线,7剂后小便排出基本通畅,小腹胀 痛缓解,面色改善。继上方1O剂症状缓解而愈。随访1年半除夜 间小便次数2~3次外,未见复发加重。 (收稿日期2008—07—24) 温药治热病举隅 李 群 鲁劲松 卞周华 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09)01—0143—01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辨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中医工作者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越来越高,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原则,对证、对病和对 症治疗的三位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l。但部分医务人员往往局 限于辨病施治,未能真正辨证施治。许多人将糖尿病、高血压病 和肝硬化等作为热性病,而一味使用寒凉之品,每每贻误治疗时 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虽重视辨病,但不囿于辨病,将辨证施治 作为核心贯穿始终,对于上述热性病分阶段细加辨证,不避热病 用热药之嫌,取得满意疗效。现略举数例如下。 1 病例 1.1 肝硬化肖某,男性,46岁,农民。因“反复腹胀、身目尿黄 1O年,加重l周”住院。入院后经理化检查诊断为乙肝肝硬化 (肝功能失代偿)。经西药护肝退黄和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两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五峰443400) 冷,舌淡胖略紫、苔白,脉数中带紧。将原方滋阴清热的药物减 半,加用藿香15g,砂仁15g,茯苓15g以温化寒湿。5剂后诸症悉 除,空腹血糖5.7mmol/L,尿糖(一)。 1.3 高血压余某,男性,51岁,系烟草公司职员。因“反复头 昏5年,加重10d”就诊。刻诊:血压150/95mmHg,患者头昏目 眩,面色黧黑,畏寒腰痛,口渴但喜热饮,小便清长,舌青,脉弦而 迟。患者拒服西药,处方石决明15g,钩藤15g,天麻15g,珍珠母 15g,茯神15g,牛膝15g,官桂10g,巴戟天15g,狗脊15g。服药3 剂后诸症消失,血压正常,一如常人。 2 讨论 中医诊病,莫效西医,辨病在先,辨证才是处方之依据。以上 三案虽都是公认的三种热性病,但当时表现并非热证,病证不 同,自然用药有别。 通常所谓之温热性质疾病,在病情变化的各个阶段仍可显 出“寒象”,或出现“里寒内盛”、“寒湿中阻”及“阳虚内寒”等病 机,此时可大胆使用温热药物以对抗之。“有是证则用是药”,这 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灵魂所在。上面列举的温热为主的肝硬化 出现“寒瘀互结”而用于姜、附片,阴虚内热为主的糖尿病出现 “寒湿中阻”而用藿香、砂仁,肝阳上亢为主的高血压出现“阳虚 内寒”而用官桂、巴戟天及狗脊,这些均为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病机衍变而对证下药,自然效如桴鼓。 临床医生应力求抓住疾病的实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初学 者往往过分看重“用热远热”和“用寒远寒”的古训,冬季畏用寒 药,夏季怕畏温药;遇之糖尿病等“热”性病时,即使表现出寒象, 也不敢使用热药。笔者认为,凡事不可拘泥,抓住疾病及其发展 过程中的本质规律进行大胆治疗,方能称得上治病求本,这也才 能显示出传统医学的优势。 医生务必详察病情,力求四诊合参。特别是根据脉诊、舌诊 可以直接、客观、准确而简便地作出诊断(病证诊断),有资料显 示舌诊的诊断符合率高达86.34~94%I2,3 J。部分临床医生甚至 中医高层科研人员,过分强调理化检查指标和病证的一一对应 性,而舍弃中医本身原始而科学的四诊诊察方法,这从根本上违 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必然导致中医学术水平上升但临床 诊治水平下降的矛盾加剧,中医将更无立锥之地。 参考文献 1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357~358 2 余光中,谭耀麟,祝子民,等.中医舌诊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4):336~343 3 谢阳谷.中医药学为什么能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J].北京中医, 2003,22(5):10 (收稿日期200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