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4)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 财政是为了满足_____的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 财政作为国家的经济行为,其构成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是占有和支配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手段。
4. 从长期看,各国财政支出规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显现出_____的趋势,这种长期历史趋势被称之为_____规律或_____法则。
5.在财政决策中,“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应用在_____方面。
6.所谓“速算扣除数”是指按__________计算的税额减去按________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 7. ____________是税收和制度的中心环节。
8. 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相机抉择的财政有_____、_____和_____。 10.我国的预算组成是同国家_____和_____的划分相一致的。 二、比较下列每组概念的区别:(每小题3分,共12分) 1.公品与私人产品 2.投资与非投资 3.国家税收、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 4.纳税人与负税人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财政孕育于社会剩余产品之中,伴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财政分配活动随之产生。( ) 2.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是对立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也是对立的。( )
3. 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规模的变化情况。( ) 4. 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无形成本与收益难以度量的支出项目。( )
5.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的分配和分配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因素。( )
6.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转移性财政支出比重低于购买性支出。( ) 7. 所得课税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 8. 合理的国债期限结构应该是以中长期国债为主的期限结构。( )
9. 预算年度是指国家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我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是跨年制。( )
10. 判断财政是高效还是低效,不仅要看执行结果,而且要分析为达目标而付出的代价。( )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在修建高速公路时,通过_____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 A.招标 B.贷款 C.引进外资 D.补贴
2. 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_____不属于财政收入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官兵津贴的调整
3.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_____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品
4.一国制定其税收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_____。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5.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税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_____。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6.从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_____将成为今后我国偿还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 A.预算直接拨款 B.预算盈余 C.偿债基金 D.发新债还旧债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负责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的权限属于_____。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各级常委会 C.各级 D.各级财政部门 8.按照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下列选项中,_____属于固定收入。 A.铁路运输部门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 B.民航部门缴纳的营业税收入 C.交通部门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收入 D.中国石化总公司上缴的利润 9. _____是评价财政效应的标准。 A.财政理论 B.财政原则 C.财政制度 D.财律
10.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_____。 A.增加税收B.增加转移支付C.增加支出D.提高财政收入的比重 五、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主要有_____。 A.税收B.发债C.贴息D.转移支付E.公共支出
2.当经济萧条时,财政可以通过_____发挥经济的职能。
A.减少社会福利支出B.增加购买商品数量C.降低税率D.调整财政E.提高价格补贴 3.在税制设计上采取_____的基本思路,是贯彻税收的财政原则的体现。 A.多种税B.宽税基C.低税率D.少环节E.勤征管 4.下列各税种中,_____较易转嫁。 A.B.营业税C.所得税D.遗产税E.关税
5.下列各税中,我国对_____享有课税权。 A.B.消费税C.关税D.企业所得税E.农业税 6.决定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_____。
A.国家的偿债能力 B.国家的基建规模 C.国债的使用效益 D.认购人的应债能力E.发行人的发债能力
7.按照现行分税制,下列_____选项属于地方税。 A. B.消费税 C.营业税 D.个人所得税 E.城市维护建设税 8.财政目标一般可以归纳为_____。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价格稳定 D.货币稳定 E.国际收支平衡 9.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应至少从_____方面分析。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 C.政治 D.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10.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容有_____。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 D.优抚安置 E.社区服务 F.储蓄保障 六、分析说明题:(38分)
1.简要说明公债的作用。 2.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3.画图说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4.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 D P 比重下降的原因。 5.案例分析题
增加总需求,主要有四个因素:消费,支出,投资,出口的增加。
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濒临崩溃。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突然一反常态,带头吃喝玩乐起来。这和战后的悲惨气氛格格不入,而和他的有德高僧的身份就更不相符了。但是,当时的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德康成和其他的一些文化名流却对这位老僧的所作所为十分推崇,因为当时的日本战败,很多人对未来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老僧在做的事情,就是鼓舞人们去享受人生,希望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兴趣。只有人们开始热爱人生了,才能谈得上重建家园。后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在经济萧条时,必须唤醒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增加生产,复苏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增长逐月下降,通货紧缩日见明显,失业率迅速攀升。为加强信心,重现经济活力,特区采取的就是实施扩大支出和减税的财政。1997-1998年特区的预算开支达1980亿港元,1998-1999年度的预算开支达2330亿港元,增长%,这些开支,大多用于公共支出。特区实行的减税,重点是个人税收和行业税收减让,减税规模在1998-1999年度达173亿港元,占上年度财政盈余的%。
问题:运用相关财政理论,分析在经济萧条时,采取何种财政手段与才能使经济复苏。 答案:
一、(1)社会公共需要;(2)分配主体、分配客体、分配目的、分配形式;(3)税收;(4)增长、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瓦格纳法则;(5)经济支出;(6)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7)税率;(8)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9)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平衡性财政;(10)政权、行政区划。
二、1.公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公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2.要点:(1)主体不同;(2)目的不同;(3)资金来源不同。
3.要点:(1)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的延伸。
(2)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涉外税收立足于国内,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涉外税收关系是国际税收关系形成的基础,国际税收是各国涉外税收的延伸和扩展。
(3)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处理分配关系的方式不同。
4.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而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分离的。
三、×、×、×、×、×、×、√、×、×、√ 四、A、B、D、B、D、C、D、C、C、C
五、(1)A、D;(2)B、C、D;(3)A、B、C、D、E;(4)A、B;(5)A、B、C;(6)A、C、D、E;(7)C、D、E;(8)A、B、C、E;(9)A、B、C、D;(10)A、B、C、D、E、F。
六、1.要点:(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解经济;(4)收入再分配。
2. (1)商品供求弹性;(2)税基;(3)市场。
3. 供给学派用来阐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经济关系的函数图形。因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供给学派主要代表阿瑟·拉弗所提出,故名(见图)。
税B C E 该曲线在于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图中的纵轴代表税率,横轴代表税收收入或GDP,原点O表示两者皆为零,税率逐步提高到B点
A 为100%,则税收收入或GDP的函数呈OAB,即为“拉弗曲线”。当税率提高到D 最大;当税率超过F A点时税收收入或GDPA点继续提高时,税率越高,税收收入O 税收 或GDP越少;当税率提高到B点即100%时,税收收入或GDP为零。因而图中的
阴影部分被视为课税的“禁区”。
该曲线提出了供给学派税收理论的三点重要结论:
第一,所得税率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可以获得最高数额的税收。超过这一点,即使提高税率,也会导致税收收入下降。
第二,一定数额的税收,既可以通过一个高税率来征得,也可以通过一个低税率来取得。
第三,相同的税额虽然可以由不同的税率征得,但不同税率对税基却有着不同的影响。高税率削弱税基,降低经济活力,因而必须大幅度削减税率。因减税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可以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后的财政收入予以弥补。
4.(1)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因此,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
(2)由于经济已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
(3)在分配制度和分配方面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变为减税让利及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居民倾斜,从而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下降。
5.要点:经济萧条时,应采取的财政和手段有财政收入,如税收等;财政支出,如投资、社会保障、补贴等;国债;预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