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41-0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 “题海战术”、”背多分”等现象便是这种教育观念下的产物。这样的课堂缺乏 “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教学活动。现在,课改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各地,许多教师都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人文,更加生动活跃。
我校课题组开展了有关体验性学习的探究。体验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身体性的参与和经历,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心灵感受、生活世界和学习的新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和见解,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它有利于知识的形成、理解和应用。体验性学习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去亲自感悟,再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应用中获得新的感悟。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和体验,把间接经验整合,转化成直接经验,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自从进行了体验性学习的探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堂在悄悄地变化。
1.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在情境中体验
教学大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李吉林老师也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 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体验学习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出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五壮士在危机关头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主义精神,我设计了让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书中的五位壮士,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敌人,在当五壮士攀到狼牙山顶峰,面对不断向上攀爬的敌人,英勇地喊着口号跳下悬崖时,那气壮山河的口号,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2.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学习中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主动的学习,少一些接受式、填鸭子式的灌输,多一些探究式、启发式的引导,将探究与体验更多地引向课堂,渗透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课前一周我就要求每位同学都为家人或朋友,同学做一件好事。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这一课时,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结合课文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给予的快乐,应该常常帮助他人,在他人得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学生有了这一体验,感情一下子就流露出来了,学习课文时就很轻松了。 3.深入生活体验,获得新知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教材是有限的,生活是无限的,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的社会生活领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热爱生活,学生心中才会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付诸笔端。如果在习作指导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即便写同一题材、同一生活事件,写出的文章也会出现各不相同的方方面面,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铜像群,就多次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使学生习作逐步走向个性化。第一次,我让学生对铜像群的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把见到的写下来。由于学生了解到的只是铜像群的表面
特征,是简单的片面的,所以班里大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只是停留在”铜像群”的外形特点上,不外乎”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姿态各异”等等。第二次,我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于是学生观察到的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晚霞中的铜像群》、《田园牧歌》、《牵手历史》、《穿越时空的对话》等。第三次,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以”我爱铜像群”为中心去思考:这铜像群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这爱意是怎么产生的?这一来,学生就不是单纯的观察了,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学生与铜像群有了一种精神交流,深入走进铜像群,赋予铜像群以人的思想情感。由于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是丰富多样的,一篇篇蕴含不同情感的习作产生了:《孩子们的乐园》、《铜像群伴我成长》、《我同铜像群一起玩耍》、《铜像群,我的好朋友》……从三次的习作指导,我们不难看出:是体验,使事物在孩子的内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的形象;是体验,使现实世界在孩子和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有创意的习作。是体验,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亲自拥抱大自然,用心体验大自然。 4.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欲望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尤为如此。一次举手回答问题、一次活动的表现、一篇作文评价,都渴求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若得到了这种认可,也就得到了成功体验,就
会保持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促进主动发展,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会存在各种差异,但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在需要得到帮助或想表现自我又缺乏信心的时候,教师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热心的帮助,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缕温馨的风、一种无形的力量、一次无言的教诲,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三要”,即要对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平等对待,做到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对学生多一些正面引导,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鞭策,少一些指责;要正视学生的不同的差异,用异步教学的方法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人施教,分层指导,让各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欲望。 5.学会常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包括参观访问的所见所闻、活动操作的亲身体验、调查(考察)的结果、社会实践的亲身经历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上述感性材料进行辨别、分类、筛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上升为作为理性认识的结论。使学生从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搜集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的过程。 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学习,经历认知的全过程,
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只要把体验性学习融入到学习当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就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让每一位学生知识得到充实,情感得到愉悦,精神得到升华,在体验上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