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台
地台定义
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曾称陆台。在地槽地台学说中,地台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以含有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区别于地盾。
地台的主要特征
①形态上呈等轴状,面积一般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地貌反差小。 ②沉积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选良好的浅海或陆相地层组成,厚度不大但分布广泛,地层成席状体,对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岩建造、粘土铁质建造、碳酸盐建造等。
③岩浆活动微弱,以大面积的陆相溢流玄武岩为特征 ④构造变形弱,多发育短轴背斜和盆地; ⑤盛产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积矿产。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已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构造复杂,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属地槽型。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未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沉积物组成地台型建造序列。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单元 (地台内部按沉积盖层的发育及变形情况可划分出 3种次级构造单元)
台背斜,是地台上的相对隆起区,盖层厚度小;
台向斜,是地台上相对坳陷区,盖层厚度大;
台褶带,是地台上构造性质相对最活动的带,地层厚度大,其中并可出现线状褶皱和断裂。
我国主要地台
1、中朝准地台(华北地台)
包括秦岭以北的整个华北、东北南部、渤海、北黄海以及朝鲜北部。特点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台,大约在吕梁运动(1700百万年前)形成地台基底,最初的陆核在阜平旋迴以前形成,呈现出深变质的特点。
1)中朝准地台的形成
地台盖层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浅海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致二迭系为含煤建造,构成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含煤岩系。
印支运动以后,中朝准地台进入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形成了鄂尔多斯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燕山运动,在燕辽山东、内蒙古等地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花岗岩的侵入,地台盖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
新生代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形成著名的汾渭、河套等断陷盆地,以及巨大的华北——渤海陆缘盆地。 2、扬子准地台
包括从云南东部开始直到江苏的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
是晚元古代扬子旋迴形成的地台,构造基底不同,根据基底岩石变质程度不同可分为:
川中式(基底岩石变质深,僵化程度高); 江南式(呈过渡特点,基底僵化程度很低),
昆阳式(云南东部康滇地轴地区,基底由浅变质岩组成,基底僵化)。 1) 扬子准地台的形成
元古代的基底岩系多出露于地台的边缘。地台内部的沉积盖层发育良好,从震旦纪到中三迭世,沉降幅度较大。
晚三迭世以后,扬子准地台进入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印支运动使得扬子准地台的古构造格局受到深刻的改造。
燕山运动使地台的沉积盖层普遍褶皱,地台东部且伴有中酸性为主的强烈的岩浆活动。
新生代形成了江汉平原、下扬子地区小型断陷盆地。 3、塔里木地台
位于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内,属晋宁运动(距今800百万年)时形成。除周围边界地区有出露震旦纪变质岩系构成的基底和古生代盖层沉积外,内部广大地区被新生代地层所覆盖。
注: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形成以后,并与中朝准地台连成一体,形成古中国地台。其分布受到东西和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即塔里木地台和中朝准地台呈东西延伸,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呈北北东向展布。因中国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影响,使中国地台具有活动性大,基底硬化程度不高,盖层沉积巨厚,构造运动强烈,褶皱断裂发育,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地貌形态复杂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