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除夕包饺子是明代时期出现的,当时把饺子叫做“扁食”,到了清朝,除夕包饺子已经成为固定的习俗。寓意:根据古代的计时法,每到年底除夕这一天为“交子”,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辞旧迎新,饺子谐音交子,吃饺子是庆祝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