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容易怀孕
1、保持心情愉快女性排卵是会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的。如果心情不愉快,精神紧张,便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使排卵功能受到抑制,一旦心情畅快了,又会恢复排卵。所以,女性不宜忧虑重重,要心平气和,保持乐观,才容易怀孕。2、适当运动过度颠簸会影响激素的产生,女性每周平均跑动30英里以上者,月经周期和排卵的规律就要发生变化,影响受孕。因此,在受孕期间,女性最好减少剧烈活动。男性精子数量会因为过热的睾丸而迅速降低,所以建议男性穿透气性短裤,宽松的外裤,尽量避免洗澡水过热,减少桑拿次数。不要经常骑自行车,或者进行一些激烈的体育运动。3、巧用排卵试纸排卵试纸是提升受孕机会的好帮手。排卵试纸能迅速而准确地检测到尿液中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的变化,这种状况常常发生在排卵之前的24-36个小时。在发现LH高峰之后的3-6小时之内行房,最容易达到受孕的目的。4、寻求帮助怀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的时候也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专家建议,如果在各方面准备都很充分的情况下,夫妻备孕3-6个月还未见受孕,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根据双方的病史、年龄和具体情况,寻找一些医疗上的帮助。
二、快速怀孕的方法有什么
1、找准最容易怀孕的时间。据科学家对一天受孕机率的研究发现,如果想怀孕的话,做爱的最佳时间是下午5-7时。研究发现,无论是精子的数量还是质量一天中都变化很大,而在下午稍后的这段时间达到高峰——恰好也在此时女性最容易受孕。选择最佳受孕季节,一年之中以七、八月份怀孕,四、五月份生产为好。2、备孕夫妻要保持良好心态。夫妻双方的保持良好的、轻松的心理状态,受孕期间不看恐怖影视,多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走走。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至少应在停药二个月后再受孕。3、备孕夫妻忌烟忌酒。受孕前三个月,男女双方最好忌烟酒,营养状态良好。按人体生理钟推算出智力、体力和情绪都在最佳状态时,此办法应以女方为主,因为想男女都处于最佳状态是非常不易的。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不仅要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更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素。孕前需要补充叶酸、钙、铁、锌以及多种维生素。4、排卵期同房。如果是月经规律的女性,排卵日多在下次月经来临的14天左右,把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连同排卵日在内共10天都算为排卵期。卵子能存活1-2天,精子可维持2-3天的受精能力,所以在卵子排出的前后几天里同房,比较容易受孕。5、同房次数不宜过多。受孕前一个月内,同房次数不宜过频,否则会导致精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从而影响受孕。只有有规律地进行房事,才能保证精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才有可能怀孕。
三、快速怀孕的条件是什么
从受孕过程可以看出,要想成功地受孕,至少得具备以下条件:1、男女双方性功能正常。简单地说,就是男子的睾丸能够产生正常的精子。而女性的卵巢能够排出健康成熟的卵子。正常成年男子一次射出的精液量为2—6毫升,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应在6000万以上,有活动能力的精子达60%以上,异常精子在30%以下。如精子达不到上述标准,就不容易使女方受孕。因此,为了保证精子的高质量,备孕的男性朋友们,在备孕期间,一定要戒烟戒酒,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均衡。而正常的女性,每个月都能够排出一个健康成熟的卵子,这样才有机会怀孕,而对于卵巢功能不全或者月经不正常造成不排卵的女性,一定要先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保证排卵正常,才可以有机会受孕成功。2、在女性排卵期前后,夫妻双方要维持正常的性生活,并且不能采取任何的避孕措施,精子和卵子才有机会相遇受精。精子在女性阴道内能生存1—3天,卵子排出后能生存1天左右,女性排卵时间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在排卵前后几天内***才有受孕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排卵期***是不会受孕的。
四、准备怀孕需注意的事项
1、告别烟酒及药物大量研究显示,吸烟、喝酒和不当服药会提高女性流产、早产和怀低体重儿的几率,香烟、酒精和药物成分还可能会影响生殖能力和男性精子数量。备孕期间,夫妻双方应积极戒烟戒酒,遵照医嘱服药,同时也应避免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下。2、拒绝***摄入过多的***会阻碍铁吸收,同时会增加女性的妊娠风险。所以女性最好戒掉咖啡、茶、可乐等饮料,改喝无***的饮品。不妨用牛奶和新鲜果汁代替,这些饮料对身体十分有益。3、控制体重体重在正常标准范围内的女性,受孕几率会更高些。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20或高于30的女性相对来说不容易受孕。所以在准备怀孕之前最好能够把你的BMI数值控制在20-30之间。可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一套达到理想的营养补充和运动方案。4、选择健康食品从备孕开始,女性应选择富含营养的食品,以便为未来宝宝的孕育环境储备有益的营养物质。每日尽可能多吃水果和蔬菜、大量谷物和富含钙质的食品,如牛奶、加钙橙汁和酸奶等。5、制定并坚持一套长期健身计划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研究,一套健康的运动程序包括三个方面:一周3-5天,每天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或骑车;一周2-3天的肌肉加强训练,如力量器材训练;一周2-3天的柔韧性练习,如日常的伸展、瑜伽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