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壮的相关词语是:表壮不如里壮、表壮不如理壮、民壮。
民壮的拼音是:mín zhuàng。注音是:ㄇ一ㄣˊㄓㄨㄤˋ。结构是:民(独体结构)壮(左右结构)。
民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民壮详细内容】
⒈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引明王廷相《雅述下》:“正统己巳之变,兵部徵各省兵入御虏……当时大臣建议,设立民壮,以备仓卒,法古兵出於农之义,三时在野力田,一时入城讲武,若有征调,即同正军。”《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汪大尹﹞教左右唤进民壮快手人等,将寺中僧众,尽都绑缚。”《明史·兵志三》:“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餘、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月粮四斗。”⒉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引清赵翼《陔馀丛考·民壮》:“今州、县官衙前给使者有民壮,餼于官而供役。”《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城武县民壮’字样,心里知道这上房住的必是城武县了。”
二、网络解释
民壮民壮指的是明代的一种经常性杂役。由乡民组成,以补卫所军丁的不足。明初由官府选派。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改为招募。弘治二年(公元14年)又改为按里派充,每一州县按里数多寡,规定每里所出民壮人数。
三、综合释义
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明王廷相《雅述下》:“正统己巳之变,兵部徵各省兵入御虏……当时大臣建议,设立民壮,以备仓卒,法古兵出於农之义,三时在野力田,一时入城讲武,若有征调,即同正军。”《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汪大尹﹞教左右唤进民壮快手人等,将寺中僧众,尽都绑缚。”《明史·兵志三》:“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餘、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月粮四斗。”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清赵翼《陔馀丛考·民壮》:“今州、县官衙前给使者有民壮,餼于官而供役。”《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城武县民壮’字样,心里知道这上房住的必是城武县了。”民壮[mínzhuàng]民间临时召募的壮丁。《喻世明言.卷四零.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张千、李万一条铁链锁着,四名民壮,轮番监押。」清代州县的卫兵。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泗州志》:「民壮者,景泰以来设立之乡兵,寓兵于农之意也。」
四、汉语大词典
(1).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明王廷相《雅述下》:“正统己巳之变,兵部徵各省兵入御虏……当时大臣建议,设立民壮,以备仓卒,法古兵出于农之义,三时在野力田,一时入城讲武,若有征调,即同正军。”《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汪大尹﹞教左右唤进民壮快手人等,将寺中僧众,尽都绑缚。”《明史·兵志三》:“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馀、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月粮四斗。”(2).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清赵翼《陔馀丛考·民壮》:“今州、县官衙前给使者有民壮,饩于官而供役。”《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城武县民壮’字样,心里知道这上房住的必是城武县了。”
五、关于民壮的成语
表壮不如里壮 表壮不如理壮 茁茁壮壮 民膏民脂 民脂民膏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六、关于民壮的造句
1、段喜年早已经有了对策,从俘虏中挑选了五百名民壮还有他们的家眷,大概有九百多人,全部带了回来,就负责校场和高墙卫驻地的整饬。
2、三班班头在前,使役在后,另外还有征发的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足足有三百来人。
3、胡海军说,黎琼基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他的功勋彪炳史册,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4、刘素英详细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为老人送上了慰问金,并指出,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5、武捕头心情沉重地解下囚车的一匹马,自己骑着,冒着风雪紧急返回阴陵县城报告,宋捕头带着囚犯的尸体,还有受伤的皂隶捕快民壮们,继续在风雪里往巴州赶。
6、富阳码头上早已扎起了彩棚,清空闲杂人等,地上铺好红毯,一众民壮穿着簇新的号服,手持红缨长,昂首立在红毯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