辎重,汉语词语,拼音zīzhòng,意思是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沿用、演化,系指携运行的物资。出处 《老子》:“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清袁枚《新齐谐·喀雄》:“一 周女忽至
辎重,是古时候的说法,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前线的将士提供营帐和食物等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后勤。
辎重营,明代隆庆时期,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创建的一种辎重兵编制。全营编官兵1908人,内将官1人、中军1人,下统军车兵30人,配军车3辆、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戚继光创建的辎重营,一次可载米200石、烘炒300石、黑豆500石,可供10000人马3日之食。全营装备的炮,既可保卫运输途中的安全,...
在古代中,除了主力外,还有先遣队或急行军兵团,它们行进速度极快,但只能携带三天的粮食,如果大未能及时跟上,就会面临断粮的困境。先遣队的行进方式在《尉缭子》中有所记载,它们通常会提前一百里设置会合地点,携带三天的粮食,以便在大军到达前完成任务。如果中完全由骑兵组成,行军速度...
周剑秋的职业生涯丰富多样,早期他担任过旅辎重官、交通队长和兵站司令。1926年,他进入黄埔军校深造,毕业后在军校任职,历任第八期少校骑辎队长和辎重科中校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服务于陆军补充训练师,担任过军务科长、参谋和副师长。1946年,他在陆大特别班完成了学业。在他的军事生涯中,...
军官自正参领以下,军佐自副都统以下,在衔称前冠以兵种或专业勤务宇样,如、步、马、炮、工程、辎重队正参领,军需、军医、制械副都统,余类推。在次等官第三级之下,设额外军官和额外军佐(正八品),职任司务长。以上军官计十一级,军佐计九级。新军军士分为上士(从八品)、中士(正...
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组(二挺轻机)、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组。每挺轻机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与一个掷弹筒。
军长——通常是中将或上将;师长——通常是中将或少将;旅长——通常是大校或少将。2. 中级指挥官的包括:团级军官——通常是上校或中校;营级军官——通常是中校或少校;连长、排长——通常是少尉或中尉。3. 抗战结束后,国内呼吁和平,决定缩编,其中陆军方面计划整编。第一期计划整编90...
行军时运输携带的物资 [impediments] 隧路亟,行辎治,此司空之官也。——《淮南子》又如:辎粮(军用钱粮;军需);辎囊(随军所携带的私人用品袋,指其随军所带的物资)常用词组:辎重:辎重是最开始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表示运输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辎骑: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