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痰、饮、水、湿是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物质,它们虽然同出一源,但又各具特点。2. 这四者与肺、脾、肾、三焦等器官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3. 在性质、流动性以及症状表现上,痰、饮、水、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 痰通常是指体内水液凝聚形成的黏稠物质,多在肺部积聚,并通过气流扩散至全身...
1、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无法正常输布而停滞在体内某些部位所引起的疾病。广义的痰饮包括痰和饮,它们是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的产物,如“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所述;其次,它们也可能成为引发疾病的因素。通常,黏稠的称为痰,清稀的...
说明仲景指的“饮”其外延仅局限于“四饮”,并不包括后世之“痰”。所以,现在《金匮要略》书中的“痰饮”二字,很可能是传抄之误。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能说明王叔和把“痰饮”改为“淡饮”,而后人将“淡饮”误抄为“痰饮”似乎更为可能。3《黄帝内经》已具有“痰”、“饮”相异的雏形 《灵枢?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以下是关于痰饮的详细解释:广义痰饮:定义:广义的痰饮涵盖了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各种病理产物。分类: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的多样性:痰不仅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
2. 痰与饮的区别:痰和饮虽然都是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它们的性质和症状有所差异。痰通常较为稠厚,表现为咳嗽、喉中痰多等症状;而饮则相对清稀,停滞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如胸胁、膈间、肠胃等,并引起相应的症状。3. 痰饮病的症状:痰饮病的症状繁多,具体表现取决于痰饮停留的位置。常见的症状...
痰,又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以及瘰疬、痰核等。无形之痰,则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不见形质的痰液,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而确定。饮,则指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并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状而有不同名称。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中浮肿、少尿为必备症状。湿则无明显性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由于痰、饮、水、湿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而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痰等名称。
1. 痰饮滞留在胃肠部位,主要症状包括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患者通常不感到口渴或仅渴不欲饮。2. 悬饮是指水饮停留在胁间,表现为胸胁胀痛,尤其在咳唾、转侧或呼吸时疼痛加剧,伴随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3. 溢饮是指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患者虽应出汗而不出汗,表现为肢体疼痛且沉重...
悬饮:流于胁下。 溢饮:饮溢肢体。 支饮:侵犯胸肺部。3. 总结 痰饮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失常状态。 痰与饮虽然有所区别,但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理产物。 在治疗痰饮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中医方法进行调理。
“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各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的“痰饮”;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是为悬饮;饮邪停于心包,阻碍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